本报记者陈潇
8月29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桂园”)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公司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约725.7亿元,净亏损约196.5亿元。
公告显示,期内亏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明显下降,且毛利率处于低位;二是结合行业、市场和经营环境变化,资产减值增加所致。
业内人士指出,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亏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但值得关注的是,碧桂园在债务化解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期,碧桂园境外重组相关公告显示,公司债务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8月18日,公司持有现有公开票据本金总额逾77%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组协议。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在今年内完成境外债务的整体重组工作。
保交楼阶段性压力缓解
根据中报,碧桂园2025年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收入约725.7亿元,其业务收入主要来自房地产开发与科技建筑及其他,分别为700.3亿元、25.4亿元。
“上半年,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不少房企都计提了相应的减值损失,对于碧桂园来说,出现亏损亦在所难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期看,随着保交楼逐步进入尾声,加之代建、城中村改造等新业务空间逐渐打开,公司在重组完成后,有望逐步回归良性轨道。
在资产负债方面,截至2025年年中,碧桂园总资产约9093亿元,高于总负债金额,其中总负债中合同负债约2220亿元,属于已预售但未确认收入的房款。净资产方面,碧桂园当期净资产约239亿元。
“在市场持续调整以及部分房企退市、资不抵债的背景下,碧桂园保持了净资产正值。同时,合同负债不涉及现金偿还,房屋完成相应的交付等程序后即可结转收入。”严跃进表示,随着保交楼的逐步推进,合同负债也是公司营收的保障。
在交付方面,近三年以来,碧桂园累计交付超170万套房屋,今年上半年也完成了超过7万套交付,在第三方榜单上均持续位列榜首。为完成保交付,碧桂园加快资产处置,自2022年以来回笼资金超650亿元。其中,近一年来出售投资项目股权筹集资金约63.74亿元,包括今年4月25日,公司出售蓝箭航天约11.063%股份,获得共13.05亿元。
接近碧桂园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碧桂园“保交房”相关工作已经取得众多阶段性成果。现阶段房屋交付的刚性资金需求已逐步减少,预计未来整体资金压力将相对放缓。公司持续推动项目进入白名单,通过新增融资、存量贷款展期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等方式,缓解项目的债务压力,改善项目流动性情况,有望为项目的运营交付争取更多外部助力。
境外债重组取得突破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截至8月18日,公司称,持有现有公开票据本金总额逾77%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组协议,碧桂园亦与代表组别一银团贷款本金49%的协调委员会订立重组支持协议;据此重组提案的主要条款已经协定。
公告显示,在重组方案五种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重组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可大幅降低有息负债规模。此外,待完成境外债务重组,可确认大额重组收益,预计最多可以增加净资产约700亿元。
除此之外,按重组支持协议公告时点的市场浮动利率计算,重组后新的债务融资成本预计将下降至1.0%-2.5%,且具备实物付息选项,可帮助碧桂园大幅下降融资成本,降低利息支出对现金流的压力。而且本次重组生效后,可选方案中的债务期限最长高达11年,债务结构大幅优化,更有助?碧桂园将更多的资源保留在业务经营上。
今年以来,房企债务重组进程明显提速,化债取得实质性突破。根据中指研究院报告,截至2025年8月,已有20家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化债总规模超过1.2万亿元。
“碧桂园获得了超过四分之三的重组同意票,意味着公司重组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如能落实,将使碧桂园实现大幅去杠杆化,更有利于中长期轻装上阵。若房企后续经营改善,债权人亦可通过分红或转让股权获益。”严跃进表示。
短期来看,碧桂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保交房”仍是第一要务,公司将继续高效利用资源,推行分类管理和额度控制,并建立多样化的动态机制,强化计划运营管理体系,坚持“一盘棋”思维破局攻坚。同时,也将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通过各类收储政策盘活资源,支持交付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