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港股交投、首发(IPO)市场回暖,今年内地中小券商赴港布局业务再度踊跃。
近日,第一创业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香港子公司议案,暂定名为“第一创业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这也是今年以来第3家宣布拟赴港“落子”的中小券商。
多机构布设香港子公司
第一创业称,由该子公司在香港设立持牌子公司,开展受香港证监会规定的第1号(证券交易)、第4号(就证券提供意见)、第6号(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第9号(提供资产管理)牌照业务活动。第一创业将出资不超过5亿港元设立上述香港子公司,未来根据经营需要增加牌照范围,具体牌照类别及申请进度安排由经营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中小券商赴港布局明显踊跃。4月下旬,东北证券公告称,计划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开展证券业务,注册资本为5亿港元。6月中旬,西部证券表示,计划出资等值10亿元人民币设立香港全资子公司,暂定名为“西部证券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旨在打造国际化业务平台,服务公司跨境客户需求。
内地券商“出海”节奏随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记者梳理发现,内地券商上一次集中获批赴港布局要追溯到2019年至2021年。2019年华安证券、国联证券获监管部门批准设立香港子公司;2020年华福证券获批设立华福国际(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2021年长城证券获批在香港设立长证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此后2022年至2024年,内地券商赴港设立子公司基本陷入停滞。这一阶段恰逢香港二级市场低迷,市场吸引力减弱,同时部分中资券商因“踩雷”地产美元债遭受重创,在多重因素下,内地券商“出海”步伐明显放缓。
港股回暖再度吸引内地券商
如今,港股市场回暖,受到全球投资者关注。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表示,港股今年势头向好,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升20%,超过4000点,以点数计是历来最大的上半年升幅。股市交投进一步增加,新股市场更为活跃,上半年共完成了42宗首次公开招股发行,合计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已较去年全年增长约22%,暂列全球第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市场也受到内地券商关注。但在布局香港市场这一战略上,中小券商的态度和动作实际上存在分化。
一方面,除前述3家券商宣布新设香港子公司外,今年还有多家券商宣布向香港子公司增资。比如今年1月广发证券表示向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增资21.37亿港元;4月华安证券计划向华安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亿港元;东吴证券计划向东吴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增资,金额不超过20亿港元或等值人民币;国金证券也表示拟向国金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增资。
另一方面,部分券商存在顾虑或者选择收缩“战线”。比如华林证券在今年3月明确表示,决定暂缓设立香港子公司,主要因为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情况,后续将择机重新履行申请程序。而西南证券近年来持续寻找买家接盘其在港子公司西证国际。
券商香港子公司业绩高增长
当前,部分已在香港地区设点的券商,其香港子公司受益于今年港股市场回暖,业绩表现突出,收入贡献有所提升。
Wind数据显示,国泰君安国际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8.25亿港元,创下该券商中期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净利润为5.5亿港元,同比大幅跃升182%。其中,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6%,港股佣金收入同比大增131%,跑赢大市。
申万宏源香港今年上半年收入3.07亿港元,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净利润为6013.4万港元,相比去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该券商介绍,经纪、保荐与承销等业务开拓成果明显,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43亿港元,同比增长49%。
此外,兴业证券香港子公司兴证国际上半年净利润1.03亿港元,同比增长16%。企业融资核心业务的收益增长是原因之一,该券商债务证券配售、包销及分包销佣金收入同比大增120.37%,达8524万港元。
在展望下半年港股市场时,中信证券海外策略研究团队认为,在港股上市制度改革深化的背景下,预计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资产质量及流动性水平;南向资金或也将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带来支撑。
该团队预计,在考虑到外围市场不确定性尚存的情况下,三季度港股或呈震荡向上的趋势。而四季度预计随着内地稳增长政策加码带来港股业绩上修的契机,以及AI产业催化的落地将重塑科技板块估值,叠加全球流动性环境改善,港股或迎来估值和盈利的双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