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显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桶油”油气当量产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但营收、净利润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合计比去年同期减少超290亿元,相当于每天少赚约1.6亿元。
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看来,“三桶油”半年报所呈现的“增产不增利”现象,主要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和下游成品油销量下降、化工市场毛利低迷等密切相关。
上半年,国际油价宽幅震荡,布伦特原油均价同比跌幅达到15.1%。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海油业绩承压,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76.08亿元,同比下降8%;归母净利润达695.33亿元,同比降低12.8%。
据了解,上半年中国海油净产量达384.6百万桶油当量,其中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12.0%,国内外产量均超过历史同期最优水平。公司桶油主要成本为26.94美元/桶油当量,与去年同期的27.75美元/桶油当量相比有所下降。
相较之下,上下游一体化布局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则受到了“两头夹击”。除了上游油气业务受油价拖累,下游炼化及销售业务还面临额外压力。
上半年,随着新增产能投放,化工市场供需保持宽松态势,大部分产品价格下降。而国内成品油需求受到可替代能源影响,上半年消费量同比下降3.6%。
受此影响,中国石化上半年实现营收1.41万亿元,同比下降10.6%;归母净利润214.83亿元,同比下降39.8%。其勘探及开发事业部、炼油事业部、营销及分销事业部、化工事业部四个事业部的经营收益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炼油事业部的经营收益降幅最大,达到50.4%。化工事业部经营亏损42亿元,同比增亏11亿元。
同样在下游业务有较大布局的中国石油则实现营业收入1.45万亿元,同比降低6.7%;归母净利润839.93亿元,同比下降5.4%。其中,化工业务经营利润同比下跌55.5%至13.9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业务经营利润大增10.8%至186.26亿元,国内市场份额提高2.1个百分点,部分抵消了油价下跌和炼化减利的影响。
面对新能源对传统油气市场的挤压,加大力度向“新”突围成为“三桶油”的一致选择。
“传统能源企业必须要跟上形势做绿色化转型。”中国海油总裁阎洪涛在8月28日举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交流会上回答《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会增加研发投入,并跟踪参与全球新能源发展。通过技术进步、管理能力提升等寻找有一定护城河的新能源产业,使它成为公司除油气外的第二增长曲线。中国海油规划到2025年获取新能源资源500万千瓦到1000万千瓦,目前已完成目标,各项工作均按计划在推进。
中国石油管理层透露,在稳步推进向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兴业务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前瞻布局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上半年风光发电量同比增长70.0%,新材料产量同比大幅增长近55%,充换电量同比增长213%,非油业务利润同比增长5.5%。
中国石化管理层也表示,公司将壮大新能源产业,积极布局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业务,加快推动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之势。据了解,目前中国石化已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4座,建成7条“氢走廊”,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