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蛰伏数年后,在2025年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引发全球产业界和资本市场瞩目。中国生物医药爆发的引信,是近年来企业License-out(许可授权)合作和出海。根据中邮证券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商务拓展交易共计94笔,金额达到519亿美元,占比全球近1/3份额;2025年上半年增长趋势更甚,许可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商务拓展(BD)交易总额,占比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不乏辉瑞与三生制药60亿美元癌症药物合作成最大单笔交易,以及阿斯利康与中国五家公司签署超136亿美元授权交易(其中与石药集团达成52亿美元协议)。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许可授权和出海的大额交易,也激发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情绪。根据KPMG统计,香港联交所成为全球2025年上半年的募资之王:IPO共计42宗,同比增长40%,共计募资金额139亿美元,同比增长700%;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各个资本市场合计有25家企业上市,其中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15家,总募集金额达到156亿港元;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近一年上涨96.23%,远远跑赢恒生指数42.23%的涨幅,以及A股申万医药生物指数37.84%和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1.91%。
笔者认为,中国生物医药崛起具有以下四个强大的驱动因素。
一是长期国家战略支持。生物技术被评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基础研究的慷慨资助,加上对研究转化的支持,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计划,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母基金和直投基金与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共同投资支持生物医药这一高风险、长坡厚雪的领域。医药监管审批的改革,特别是NMPA自从2015年以来的改革,使中国的药品审批途径与美国FDA更加紧密地保持一致,释放了私营部门对药物开发的大规模投资。
二是创新人才与创业精神。中国的海归人才是非常宝贵的创新力量,包括在全球跨国药企接受培训的科学家和高管们回国建立了第一波生物技术创新企业,该批企业也成为首批在香港(18A规则)、中国内地科创板和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生物企业;创新的精神和成果带动了更多海归人才以及本土创新人才加入到创业的洪流中。得益于创业、创新的动力以及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成本优势,中国生命科学企业以其创新、速度和成本效益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并迅速崛起。
三是充满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风险投资——无论是国内人民币基金还是国际美元基金,在促进早期创新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万亿元人民币基金成为当前支持生物技术投资周期的中坚力量。
四是完整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中国的生物医药发展也得益于可能是全球最完善和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供应链,包括上游的原料,各个细分领域和阶段的研发合作机构,包括CRO和CDMO等组织,如药明康德等研发机构具备从实验室扩展到临床各阶段研发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涵盖研发、临床和制造端到端全程服务,相比欧美市场,具备更高的效率、研发成本优势等。
尽管前文提到风险投资对早期中国生物医药的重大推动作用,但值得反思的是国内近期风险投资逐年下降,以及国内商业化困局的挑战,也成为反向的催化剂,促使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寻求和跨国公司以及通过NewCo寻求融资和出海发展,引发业界对于“收割青苗”的忧虑,认为创新成果为跨国企业所主宰。
中国国内医药市场和商业化的挑战仍然存在。中国的创新输出与国内吸收能力之间存在显著不匹配,中国生物医药在全球临床试验中的份额为28%,但国内创新药市场份额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5%;美国在基础科学、监管科学和市场规模方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在完善本国的供应链,以及在关键技术的限制和美国优先政策,都对中国发展生物医药造成限制;欧洲则由于公共和风险投资的增加也在重新赶上。我们乐见近期国内出台的集采新政也对创新药物有更友好政策—新药不纳入集采,以及推动商业保险支持创新医药,都对中国持续发展生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生物技术的持续前进的道路在于合作和共生,而不是孤立发展。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必须继续与跨国公司合作以进入全球市场;除了欧美市场,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洲等新兴市场不仅是销售市场,而且是生态系统建设的合作伙伴,通过多层次合作(例如,本地化、联合研发和授权)构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生态,培育新兴增长机会。中国生物技术的崛起,不仅是数量和速度的体现,更是战略、人才和市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若能够继续加强全球合作,共生发展,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将不仅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基地,更有望成为全球制药经济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