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金融领域,哈尔滨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银消金”)曾经凭借独特优势,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迅速实现盈利并达成规模增长。
然而,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以及监管愈发严格,其发展道路上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面临着合规、业务结构、管理等多方面严峻挑战。
背靠大树好乘凉
哈银消金于2017年4月正式开业,作为全国第19家持牌消金公司,其诞生自带光环。控股股东哈尔滨银行在零售业务领域多年的探索与深耕,为哈银消金奠定了坚实基础。
哈尔滨银行早在2004年便全面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在小微企业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农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到2017年中报披露时,小额信贷占全行客户贷款总额的80.4%,利息收入占全行客户贷款利息的70.2%。
借助这股东风,哈银消金首款产品“消费的士”面向出租车驾驶员群体推出后大获成功。开业仅2个月,便取得152万元净利润,打破了持牌消金公司开业必亏损的行业困局,一时风光无限。此后,哈银消金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18年底,在全国城商行系消金公司中,其管理资产规模、贷款增速、贷款增量均排名第一。
2019年,度小满金融斥资4.5亿元入股哈银消金,持股30%成为第二大股东,哈银消金注册资本金由10.5亿元提升至15亿元。度小满金融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有业内领先的AI技术与丰富的搜索场景,为哈银消金发展注入新活力,其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至今,哈尔滨消金共有哈尔滨银行(持股53%)、度小满金融(持股30%)、上海斯特福德、苏州同程等7家机构股东。
合规红灯频亮
哈银消金官网信息显示,其自营产品有线上消费信贷产品“哈哈贷”与线下消费信贷产品“开心贷”,额度在20万元以下,利率为10.8%~24%。此外,哈银消金还与百度、美团、360合作放贷,推出“有钱花”“美团生活费”“360借条”等产品。
合规是金融行业的生命线,可哈银消金在这方面却问题重重。
早在2024年,哈银消费金融就曾被曝面临资产荒。除了自营利率24%以内的资产,它还向一些利率为36%的高息助贷平台提供资金。在确保高定价资产回本的前提下,放出24%以上的贷款,借此操纵高息贷款游戏,获取8%~8.5%甚至更高的利润。这种行为不仅公然违反监管规定,还极大增加了消费者的贷款成本。
但这种“暗箱操作”的合规风险很快被监管察觉。2024年8月,哈银消金因合作类产品未向借款人披露年化综合资金成本、咨询投诉渠道等信息,被黑龙江金融局罚款30万元。这一处罚并非偶然,它反映出哈银消金在信息披露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在金融消费中,借款人有权清楚知晓贷款的各项成本以及遇到问题时的投诉渠道,哈银消金此举无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公司在官网发布的2023年度客户投诉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共受理处理监管转办投诉250件,占累计用信客户数万分之一。黑猫投诉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9日,哈银消费金融累计投诉量为28。投诉信息表明,哈银消金的合作方还包括臻有钱、京东金条、放心借等平台及饿了么等场景方。
过度依赖助贷业务
从业务结构来看,哈银消金对助贷模式过度依赖,这为其未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公司披露,截至2025年6月,哈银消金累计发放消费贷款突破3300亿元,五年内复合增长率达28.23%,累计授信用户超2500万,“其中相当比例覆盖了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达的群体”。这些亮眼数字背后,是助贷业务撑起的“繁荣”。
在助贷业务模式下,第三方平台负责获客、风险评估等关键环节,哈银消金仅提供资金。这导致哈银消金对贷款用户直接掌控力严重不足,一旦合作平台出现数据造假、风险评估失误等问题,哈银消金将直接面临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
随着监管对助贷业务规范日益严格,助贷平台合规成本大幅上升,合作难度不断加大。例如,2025年4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合作平台运营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严禁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若哈银消金不能及时调整业务结构,降低对助贷的依赖,其业务发展可持续性将受到严重挑战。
自营业务折戟
与助贷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银消金自营业务发展举步维艰。其拥有线上消费信贷产品“哈哈贷”与线下消费信贷产品“开心贷”,额度均在20万元以下,利率为10.8%~24%。
2021年,哈银消金对自营产品体系进行升级,推出全新品牌“哈哈贷”,同步上线新版App等自营渠道,试图构建自主获客体系。但由于风控体系建设滞后,叠加内部管理问题,自营业务发展严重受阻。
到2022年底,核心团队大量流失,公司不得不重新倚重第三方流量平台的助贷模式,自营业务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自营业务的薄弱,使得哈银消金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极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2024年,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哈银消金实现营收13.99亿元,同比增长13.46%,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11.03%。
截至2024年末,哈银消金总资产243.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01%;贷款余额225.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5%,在31家持牌消金公司中处于中腰部位置。
管理层面动荡
哈银消金管理层面同样问题不断。
2024年以来,消金公司“一把手”变动频繁。哈银消金的高管变动并非正常更替,而是长期空缺。
2024年12月30日,董事长周杰辞任后,董事长一职至今空缺,长达半年多时间里由总经理谢云立代为履职。董事长作为公司战略决策核心人物,其长期空缺导致公司战略决策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公司可能无法及时做出有效战略调整,错失发展机遇。
公开资料显示,周杰是哈尔滨银行的老将,1995年7月至2008年3月期间,任职于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前身)南岗支行、国际业务部。此后,周杰历任哈尔滨银行国际业务部、哈尔滨分行金融部副总经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哈尔滨分行霞曼支行行长、该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等职务。2023年12月起,周杰开始担任哈尔滨银行副行长,曾是哈尔滨银行最年轻的副行长。到辞任时,其担任哈尔滨银行副行长仅一年时间。
此外,母公司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表现也给哈银消金带来负面影响。自2020年起,哈尔滨银行盈利能力遭受冲击,净利润一度下滑近八成,资产质量同步走低。
2024年,哈尔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07.57亿元,同比增长16.1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高达5.51%。
作为控股股东,哈尔滨银行不良资产状况不仅影响自身资金实力和信誉,也对哈银消金资金支持和品牌形象造成冲击。哈银消金在业务拓展和资金获取上可能因母公司问题受到限制,运营成本和风险增加。
曾经的消金黑马哈银消金,如今深陷困境。面对诸多问题,哈银消金亟需进行全面革新。在竞争激烈且监管趋严的消费金融市场中,若哈银消金不能及时破局,其未来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