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冰
体育赛事的高峰人流是检验支付技术的试金石。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优化体育消费支付服务,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利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优势助力体育产业和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意见》提出,各地可因地制宜推出发放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兑换奖励等优惠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放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红包。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提出,推广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派发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券。
“数字人民币赋能体育产业,是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共振,各地需结合自身特色实现突破性发展。”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人民币赋能体育消费可“降门槛、提体验、增信任”,有助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化、数字化优势,可以为体育产业提供更高效的支付服务和更完善的金融解决方案,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的扩大,进一步促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升级。”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此外,《意见》还提及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防范化解预付式消费风险。
对此,田利辉认为,智能合约可实现资金安全托管,破解预付费风险,让支付从“工具”升级为“信任基建”,推动体育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是关键突破,以学生体育培训机构为例,智能合约确保资金按课程分阶段解冻,消费者权益实时保障,防范体育培训机构“跑路”隐患。
田利辉表示,未来,数字人民币将深度融入体育生态,从赛事支付延伸至健康数据、装备定制、国际赛事结算,形成“消费—数据—投资”闭环。其不仅是支付手段,更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谈及未来数字人民币在体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刘斌表示,一是场景多元化拓展。除票务、周边商品销售等,数字人民币将向体育培训、运动员经纪等更多细分领域渗透,构建全面的体育消费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二是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创造出如AR交互支付体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体育消费金融服务等更多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跨境应用发展,伴随我国体育赛事国际影响力扩大以及体育产业国际化,数字人民币有望在国际体育赛事支付、境外体育旅游消费等跨境体育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