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一汽红旗与华为正式确认合作,搭载华为全栈自研解决方案的车型预计将于明年正式上市。至此,汽车业八大央国企已全部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8月,与华为合作已经量产的新车已近30款。由此可见,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赛道上,“华为”的身影愈发重要。共享华为智能技术底座的“华为车系”,已在15万元至百万元价格带形成了覆盖。在快速补齐车企智能化短板的同时,也引发了行业对同质化竞争的思考:当多家品牌搭载基本雷同的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系统,如何在这一相同技术底座上构建独特价值?
消费者:智能化体验大同小异
“华为系”新车迅速扩容
截至今年8月底,鸿蒙智行累计交付量突破90万辆,乾崑智驾系统在不同品牌车型上的搭载量更已突破100万辆。
华为的“朋友圈”已覆盖国内主流车企,连德系、日系汽车品牌都纷纷抛来橄榄枝。例如德系豪华品牌BBA,也正纷纷加速拥抱华为,宝马、奔驰接入鸿蒙生态,奥迪Q6L e-tron直接搭载乾崑智驾。公开信息显示,日产、丰田等日系厂家也通过合资企业与华为展开合作。鸿蒙座舱5.0、华为乾崑智驾ADS4.0……一旦贴上“华为赋能”的标签,消费者大致会默认智能化水平“基本在线”,并愿意进一步了解。
从数据来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落地成效显著:鸿蒙智行预计今年10月将达成百万辆里程碑。民生证券研报指出,华为已经完善了“全价格带覆盖”的生态版图。
“近期试了阿维塔、试了岚图,还看了下问界,这几个都用了华为智能技术的不同品牌汽车,感觉智能化体验相似,只是外壳不同。”消费者刘先生日前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对“华为车”智能化“雷同”深有感触。“尤其是部分车型无论在语音交互的逻辑、UI设计的感觉,还是智能辅助驾驶的决策风格上都大同小异。”
智能化体验“雷同”不是巧合
差不多的软件、感知硬件,同样的底层算法……虽然各家品牌都希望说自己是“最先进的华为车”,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是已推向市场的“四界”新车,还是其他合作方式搭载华为智能技术的车型,不可避免有高度趋同的体验。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趋于“同质化”的“智能化”体验,快则快矣,却可能反过来弱化车企的智能化优势。中国自主车企更需要通过“差异化”的自研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品牌”特点的DNA。消费者刘先生就坦言,虽然“华为赋能”是让他觉得新车拥有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但他也希望不同品牌能各有特点。
初衷:绑定华为不止为解“燃眉之急”
当“智能化”决赛的“鼓点”越来越密,与华为这样强大的合作伙伴一起“冲线”,无疑是车企们最高效的选择之一。“华为的技术帮助我们缩短了至少两年的研发周期。”一家与华为合作的车企的智能座舱开发工程师李博告诉记者,华为提供的是一套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车企若要进行深度定制,需要投入额外资源和时间,这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可能意味着错过窗口期。而且当前智能化研发人才稀缺且成本高昂,自研智能系统对许多车企来说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从市场数据上看,赛力斯的问界系列车型,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累计交付突破75万辆,让赛力斯从行业边缘企业变成了高端新能源品牌的领跑车企;东风旗下的岚图在智能化领域与华为开始合作也在近一年起到了效果:月交付量成功冲上1万辆。
模式:不要“过度依赖”而要强强联合
如果回到三年前,可以发现,拥有一整套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华为,正努力通过鸿蒙智行、HI模式、全栈技术供应等不同合作模式赋能车企,通过不同合作深度实现品牌区隔,梯度化合作模式在短期内有效避免内部竞争。
业内指出,HI模式虽然为车企保留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但很考验车企的营销能力。
“我们与华为合作是为了更快进入市场,但同时我们也在培育自己的研发团队。”某大型车企技术负责人透露,“长远来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至关重要。”他还表示,如果不能加入自己的品牌DNA,就会变成华为技术的展示平台,这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一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认为,经过这两年的运作,个别车企将提振销量的希望迫切地放在鸿蒙座舱5.0、华为乾崑智驾ADS4.0上,追求快速、短期见效,对基于软硬件底层逻辑的长期合作研发投入不足。采用“华为技术+自主创新”的组合拳,车企应聚焦根据品牌定位自由调配资源,避免过度依赖导致的同质化。
出路:从硬件一次性销售变“二次开发”
罗兰贝格汽车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春栋指出,“车企发展和盈利的关键在于构建‘差异化护城河’。尤其应该注重商业模式重构能力,如跳出‘硬件一次性销售’逻辑,探索软件服务、能源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化。”
在标准化技术普及的背景下,车企的二次开发能力成为差异化的核心来源。如岚图全新知音声称是“满血华为技术”,但其相关负责人也强调,其通过1200项系统级联调,实现了适应家庭用车场景的专属优化。在城区NC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上,还特别强化了儿童安全监测等家庭场景功能。这些差异化的场景开发是技术转化的一个关键,
垂直整合能力强的车企已经嗅到了危险,它们更倾向于将华为技术融入自身生态。以比亚迪为例,其在采用华为智驾模块的同时,保留了自研的感知算法和车控系统,形成“华为算力+比亚迪场景理解”的独特组合;广汽传祺与华为共建“车云一体化平台”,不仅上传数据用于算法迭代,更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优化服务,使智驾系统越用越“懂用户”。业内认为,这种深度整合跳出了简单的技术堆砌,转而打造贴合品牌用户画像的专属体验。
未来趋势:
新合作生态已露端倪
事实上,消费体验同质化等问题已对相关车企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在鸿蒙智行模式下问界、智界等“界”系列品牌虽能快速切入市场,但并不是“万金油”。根据赛力斯公布的今年前7个月的销售情况,整体销量累计同比下滑12.75%,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同比下滑10.87%。
华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着手启动一种全新的合作生态模式。8月,华望作为广汽与华为深化合作的关键落子,携“广汽制造+华为智能”优势冲击高端智能新能源车市场。广汽集团表示,与华为的最新合作模式是“新型深度赋能”,概括起来就是“广汽智造+华为智能”的双核运行模式。同时,华为计划在年内推出一套全新的车企合作模式,这一模式将区别于现有的“全栈技术供应商”的HI模式和“智选车”(鸿蒙智行)路径。新的合作模式将构建一种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同架构,涵盖智能开发、生态连接与市场规划等多方面。
记者手记
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
勿躺在技术温床上沉睡
当智能汽车进入体验竞争的下半场,决定成败的不再是“用了什么技术”,而是“技术如何改变了用户的生活”——这正是车企构建差异化护城河的终极答案。
在这场与华为合作的热潮中,真正的赢家不会是技术的简单追随者,而是能将通用技术转化为专属体验、让品牌价值穿透技术表象的创新者。那些既能驾驭标准化技术,又能通过二次开发、场景创新和品牌重塑创造独特价值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智能汽车的未来必然是开放生态下的协同创新,车企的核心竞争力终将体现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创造能力上。对车企而言,与华为的合作应当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而非“躺在技术温床上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