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极米科技(688696)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26亿元,净利润0.8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计入利润表中来自政府补助的金额达4887万元,占当期利润的一半以上,且长期以来,政府补助在该公司的业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极米科技成立于2013年,总部位于成都市高新区,主要生产投影设备,2021年登陆科创板。上市初期,公司股价表现强劲,一度冲高至614.43元/股,总市值超过400亿元,成为当时科创板备受关注的个股之一。然而,高光过后,极米科技便开始持续下跌,截至2025年9月4日收盘,股价跌至127元/股,总市值89亿元,较历史高点跌幅接近80%。
股价暴跌的走势,与极米科技近两年半利润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形成呼应,而在高额政府补贴背后,尚有多重疑问待解。
超75%净利润来自政府补贴
从财报数据来看,过去两年半时间里,极米科技净利润合计为3.28亿元,而这期间计入利润表的政府补助累计达2.49亿元,占净利润的比重达到75.82%。这一数据说明,政府补贴已然成为极米科技利润的主要来源(表1)。
以2023年为例,极米科技获得的政府补助超过25项,诸如“产业扶持资金”“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能力奖励”“国际物流补贴”等等,涵盖区级、市级、省级的各类补贴,总额达1.12亿元,占年度净利润的93%。2024年,极米科技获得的政府补助仍超过15项,总额8800余万元,占净利润的73%。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类政府补助中,宜宾市地方政府针对宜宾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项目(下称“宜宾极米产业园”)的扶持格外突出。作为极米科技的核心产业布局之一,该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补助不仅规模大,还持续为公司业绩“增色”。
超8亿元产业园补助之谜
时间回到2018年11月,极米有限(后更名为“极米科技”)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称“临港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书》及《补充协议书》。协议约定,极米有限在当地投资15亿元建设智能光电产业园,临港经开区管委会提供8亿元项目建设扶持资金、3500万元产业入驻资金、3亿元产业扶持资金及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两高人才补贴等,按项目实施进度分阶段支付。
当月,极米科技在宜宾设立全资子公司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下称“宜宾极米”),由其承继宜宾产业园项目的权利义务。企查查显示,宜宾极米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极米科技100%持股。
2019年12月末,宜宾极米分别与两家企业签订施工合同:一是委托宜宾港腾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产业园一期、二期,合同金额暂定4.59亿元;二是委托宜宾港腾建设有限公司建设产业园三期,合同金额暂定1.91亿元。2020年3月,宜宾极米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规划建设5条产线,涵盖整机产线、光机产线及实验室。2020年年报提及,宜宾极米产业园厂房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2021年年报披露,产业园已基本投入使用。
宜宾极米产业园在建设期间,项目预算出现多次调整,2021年预算增至9.65亿元。
从极米科技财报披露的在建工程科目来看,宜宾极米产业园这一项目的总投资额约9.7亿元(表2)。
再看政府补助发放情况,2019年,宜宾极米收到产业园项目扶持资金3500万元;2022年、2023年,分别收到4亿元扶持资金。据公告,宜宾市三江新区(原临港经开区)工业和服务业局同意将这部分建设支持资金转为正式政府补助。也就是说,宜宾极米产业园合计至少收到8.35亿元的政府补助,占产业园总投资的85%以上。
就该项目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而言,极米科技将其作为“递延收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入账,按资产使用寿命分摊计入利润表“其他收益—政府补助”。2023年、2024年每年均有近2900万元计入其他收益。截至2025年6月末,宜宾极米产业园政府补助在递延收益科目的账面余额为7.63亿元(表3)。
记者联系了宜宾市招商口的一位工作人员,据了解,当前宜宾市在招商引资领域,主要围绕拿地、厂房租赁、银行借款协助对接、产业基金投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若企业希望获得真金白银的一次性奖补,可关注“升规入统”,企业入驻后,若产值达到特定规模,即可申请对应补助。当被问及前几年是否存在直接资金扶持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有税收返还政策,但自“公平竞争条例”实施后,此类政策已不再允许。此外,他并未听闻过其他可直接给予大额资金补助的政策。
“我们是拿不到这么高的政府补助的,通常地方政府补助比例多在30%到50%之间。极米科技宜宾产业园拿到的政府补助比例远超常规。”一位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坦言。
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大额资金以补助形式出现,并不多见;地方政府大额补助新建项目更不多见。如果这个企业已经创造了很多税收,给地方经济做了很多贡献,补助是可能的。”
子公司营收何以高于上市公司并表收入?
据公开报道,自2020年12月投产以来,宜宾极米产业园已建成6条投影生产线、6条镜头生产线、8条光机生产线,形成了从镜片、光机到智能投影整机的设计、研发、制造产业链闭环。
从经营数据来看,宜宾极米2020年度就创造了近19亿元的营收,2021年以来每年营业收入均在30亿元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资子公司的宜宾极米,其营业收入经常性高于极米科技合并报表层面的营收。2022年宜宾极米营收比极米科技高出近7000万元;2024年,这一差距扩大至4亿元;2025年上半年,极米科技合并报表营收为16.26亿元,而极米实现营业收入19.19亿元,比上市公司高出近3亿元(表4)。
而这建立在极米科技有多家子公司的情况下。单从营收数据来看,2024年宜宾极米、极米香港、极创光电、极米视界等四家子公司合计营收达到63.9亿元,大幅超过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层面的营收。
对此,一位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向记者解释:“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收入小于全资子公司收入,很可能是源于内部交易抵销。如果子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母公司或关联方的交易,这些收入在合并报表中会被抵销掉,从而导致合并报表收入低于子公司单独的收入。”
据此分析,极米科技与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体量庞大的内部交易。
宜宾极米增收不增利?
尽管宜宾极米营收规模可观,但其盈利能力长期偏弱,不仅多次出现亏损,整体也近乎无盈利状态。2020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累计净利润仅约400万元。在成立之初实缴2000万元注册资本的情况下,宜宾极米至今净资产仅为2157万元。
但在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层面,盈利情况则截然不同,极米科技自2020年开始连年盈利,到2025年中报发布之际,这期间累计净利润达到15.8亿元。
“利润差异,较大可能在于内部低价关联销售和成本费用分摊逻辑。一种做法是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产品时定价低于市场价格,甚至以成本价销售;二是母公司负责高附加值环节,子公司负责低附加值环节;三是成本费用在母子公司之间不合理的分担,都会造成子公司营收高但利润低的情况。”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说。
总体来看,宜宾极米产业园实际投资不足10亿元,全额获得了超8亿元的政府补助。项目投产后,其实施主体宜宾极米虽营收规模庞大,多次超过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营收,但在上市公司整体盈利的背景下,自身盈利能力却始终薄弱,未对当地税收形成有效贡献。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记者向宜宾有关部门询问政府针对该补助出台的相关文件。宜宾三江新区党群工作部宣传处的一位工作人员答复:“已征求产业局意见,涉及极米项目的,不方便对外宣传报道,这部分材料抱歉不能提供。”
与此同时,记者拨通极米科技董办电话,并将包含相关问题的采访提纲发送过去。极米科技方面回复记者称:“目前按照监管要求披露的我们已经披露了,有一些东西不方便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