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融侨集团”)发布关于本公司及子公司涉及重大诉讼事项的公告。
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二四”)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融侨集团及子公司河南长启置业有限公司(下称“长启置业”)、河南融侨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河南融侨实业”),融侨集团于2025年8月收到民事起诉状、应诉通知书等相关法律文书。
中二四的主要诉讼请求包括:判令长启置业支付欠付工程价款1.3亿元及利息暂计为728万元——利息以该工程款为基数,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同期1年期LPR标准,自2023年10月20日计算至实际清偿之日止,暂计至2025年7月15日;确认其在长启置业欠付工程价款范围内就本案工程折价或拍卖的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判令河南融侨实业、融侨集团对长启置业应支付的工程款及利息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判令三被告承担保全担保保险费、保全费5000元及本案诉讼费用。
渤海银行硬追2.1亿债务
一个多月前,融侨集团因债务问题已被渤海银行(09668)告上法庭。
6月27日,融侨集团发布公告,披露其及子公司卷入一宗重大诉讼。
原告渤海银行福州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起诉主债务人福州汉霖实业有限公司、融侨集团及其子公司福建融侨居业有限公司等。该案由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渤海银行核心诉求包括:要求被告汉霖实业立即偿还原告本金2.1亿元,并支付截至2025年5月29日的利息33万元、罚息及复利6.3万元,以及此后的相应利息、罚息、复利;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加速到期)并解除合同;要求汉霖实业支付本案律师费7800元;要求被告融侨集团、福建融侨居业有限公司等对上述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责令所有被告共同承担本案全部诉讼及相关费用(包括诉讼费、公告费、财产保全费等)。
公告显示,该案件目前尚未开庭审理,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尚未作出判决。
融侨集团的债务风险正引发持续的连锁反应。梳理公开案件可见,自2023年起,除渤海银行本次诉讼外,工商银行福州闽都支行、中国银行福州鼓楼支行、中建投信托等多家金融机构也已相继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起诉融侨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相关公开案件已超10起。从国有大行到信托公司,多类金融机构集体面临风险敞口,反映出融侨集团流动性危机长期积累的严峻现实。此类诉讼的集中爆发,亦凸显其在债务清偿与资金周转方面的深层困境,未来风险化解充满挑战。
从起高楼到楼塌了
融侨集团由印尼侨领林文镜于1989年在福州创立,初期聚焦本地开发,打造元洪购物广场、融侨锦江等标杆项目。
作为闽系房企中唯一未上市的规模企业,其发展轨迹呈现家族扩张与行业周期叠加的典型特征。集团1997年起布局多元化,成立物业、教育等产业,逐步形成“地产+产业”模式。
2005年与金辉集团股权置换成立“融侨金辉”,五年内拓展至上海、南京等11城,销售规模突破百亿;2010年因战略分歧分家后独立运营。
2011-2018年进入激进扩张期。2016年以42.2亿元竞得厦门翔安地王,2018年创始人林文镜去世后长子林宏修掌舵,提出“三年千亿”目标加速合作拿地,但战略调整遭遇行业寒冬:2019年提出“医食住教”品牌,设立地产与产业双板块,但2020年地产业务仍占营收97.19%;2021年销售额从859亿骤降至303亿元,首次年度亏损。
融侨集团的流动性危机于2022年全面爆发:5月暂停副总裁级以上高管薪资;8月子公司武汉融侨置业违约平安信托5.99亿元贷款,1.77亿元股权被冻结;11月与平安信托、东方资产达成19亿元债务重组协议,还款延至2025年。2023年财务持续恶化:总负债485.2亿元(资产负债率82.1%),销售额缩至42.3亿元,净亏48.4亿元;因多笔债务逾期被列为被执行人,涉案超5亿元,物业子公司以3.2亿元出售予关联方。
至2024年,危机进一步深化:总负债366.6亿元(资产负债率85.3%),货币资金仅6.1亿元,连续四年累计亏损205.6亿元。
2025年困境加剧。截至6月末,逾期金融机构贷款本金40.2亿元,商业承兑汇票违约2064万元;存续9只境内债券规模75.8亿元全部触发展期条款;累计未完结诉讼金额43.7亿元,案件超600宗;会计师事务所对2024年财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