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第五家外资独资险企诞生!史带财险战略“瘦身”砍掉七省分公司

2025-08-12 00:07:00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一纸来自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的股权变更批复,宣告了中国保险市场迎来第三家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史带财险原唯一中资股东上海

一纸来自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的股权变更批复,宣告了中国保险市场迎来第三家外资独资财险公司。

史带财险原唯一中资股东上海锦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0.78%股权悉数转让给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至此,史带系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到100%,史带财险彻底褪去合资色彩,成为外资全资持有。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独资化后,外资能直接统一战略方向、加快产品和市场决策效率。这不是单纯的股权变更,而是战略重心的再分配,即外资希望直接掌控品牌、产品与运营节奏,实现更高效的本土化落地。

变身纯外资

近年来,合资险企变身纯外资已成趋势。2019年,安盛天平被法国安盛集团全资收购;2021年,中德安联人寿成为中国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史带财险已是第五家完成“合”转“外”的保险公司。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合资转外资独资的趋势,反映出外资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当前中国的保险深度与全球均值仍存在较大差距、中产保障需求升级等原因,是外资长期布局的底层逻辑。从“试水”到“深耕”是外资对华投资的战略升级,体现对中国市场韧性与增长空间的认可。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肯定外资作用:“外资机构是引资、引智、引技的重要桥梁纽带。”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已从2013年的4%提升至目前的9%。

然而,史带财险的独资之路,却伴随着不同寻常的收缩轨迹。

当多数外资险企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之际,史带财险却频频“瘦身”。2022年,其苏州、福建、宁波、安徽四家分公司接连撤销;202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关闭;2025年4月,重庆、湖北分公司也获批撤销。五年间,七家省级分公司告别历史舞台,经营区域大幅收窄至上海、北京、广东等六省市。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向本报记者表示:“史带财险收缩是资本配置理性回归,财险赛道高度集中,‘老三家’吃掉六成保费,省级分公司如果无法在三年内把综合成本率压到95%以下,就会被ROE考核砍掉。中小型外资险企没有银保渠道,也没有车险规模,与其铺摊子,不如把资本金集中在几个高净值或特殊风险领域,做小而美的承保利润。”

朱俊生亦认为,史带财险的战略瘦身,可能并非单纯的“退场信号”,而更像是聚焦效益的精细化运营尝试。他指出,对大体量外资来说,扩张仍是主旋律;但对中小型外资险企而言,在竞争激烈、边际成本高企的背景下,“缩范围、提单店产能”可能是更可行路径。外资独资化后若不能短期内迅速打开市场,与其“摊大饼”,不如集中在盈利能力最强的地区深耕,从而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

实际上,史带财险的转型早已埋下伏笔。多年前,它便主动退出竞争激烈的车险红海,目前主力险种聚焦于意外伤害险、责任险、货运险等非车领域。这一“小而美”的定位,使其避开了与传统豪强的正面厮杀,却也面临盈利挑战——2024年综合成本率高达100.81%,承保端陷入亏损。

总经理缺位

史带财险的业绩曲线同样耐人寻味,2017年至2022年间,该公司虽处于盈利状态,但净利润一度从0.6亿元持续下滑至0.04亿元。2023年和2024年,该公司净利润有所增长,其中2024年为0.38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4.23%,至0.17亿元。在保费规模仅10亿元量级的背景下,盈利根基仍显脆弱。

更为棘手的是公司治理的隐忧。自2021年9月钟向宁结束临时负责人身份后,史带财险总经理职位已空缺近四年之久。期间虽有副总经理主持工作,但高管长期缺位难免影响决策效率与战略定力。

总经理缺位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外资险企本土化过程中的深层挑战:如何在保持国际基因的同时,建立高效、稳定的本土管理团队?如何平衡总部战略意志与一线市场洞察?

“高管长期空缺暴露外资险企在治理本土化矛盾,这也反映了外资总部对中国市场复杂性的认知不足,以及人才梯队建设滞后。” 杨帆指出,想要平衡总部管控与本地化决策,建议外资险企设立本土化董事会,授予人才选聘与产品定价等权利,同时建立跨境轮岗机制,强化总部与区域机构协同决策流程,确保合规前提下提升治理灵活性。

在朱俊生看来,部分外资险企过去在治理本土化上存在总部与本地的博弈,总部更看重全球统一标准与战略节奏,本地市场则需要快速响应监管与竞争。另外,人才任命流程过长,外资内部审批链条长、候选人需符合跨国与本土双重标准,导致空窗期延长。未来需要平衡之道,一方面需在董事会层面建立更高效的本地化任命机制,另一方面总部应授予本地管理层更多运营自主权,避免“慢半拍”错失市场机会。

从大众保险到史带财险,从多方合资到外资独资,这家老牌险企的蜕变折射出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的新图景。当“外资独资”成为新身份,其战略选择却显示出清醒的克制,即不以规模论英雄,而是以退为进,在非车险领域精耕细作。

“虽然外资险企整体市场份额仅约9%,短期内难以撼动行业格局,但在以下领域能弥补传统险企的不足。”朱俊生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产品创新方面,借助成熟精算体系与国际经验,在一些细分险种中实现差异化定价与保障结构设计。在服务模式方面,通过定制化健康管理、全球网络理赔等方式,显著提升客户体验与信任度。

“在高端客户群中,国际品牌背书依然具备优势,尤其在跨境资产、国际医疗等复合需求场景中。”朱俊生说道。

需要指出的是,外资险企虽然整体占比不高,但在部分细分市场中份额已明显高于行业平均。这既体现了外资在专业化领域的竞争力与比较优势,也为未来深化差异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朱俊生认为,外资险企的突破之道,不在于盲目追求保费规模,而在于用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拳持续切入传统险企目前涉足不多、经营能力要求高的细分市场。

杨帆亦指出,外资颠覆传统险企的核心在于服务模式创新,而非单纯产品竞争。当前9%的市场份额虽低,但外资险企的核心优势在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场景化产品设计,即数字化服务体验,这些优势都将直击传统险企同质化竞争与服务体验短板。

史带财险的“瘦身”与进击,揭示出外资在华战略的微妙转变: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精准布局。线上渠道的拓展,如开设天猫旗舰店、重启互联网人身险自营业务,亦透露出其面向未来的新棋局。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