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香港8月4日电(记者林迎楠) 2025年前7月,香港交易所新股市场持续活跃。IPO市场火热的同时,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反弹强劲,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港股交投活跃度重返全球前列。受益于活跃的资本市场,很多行业也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券商中介业务持续向好
2025年年初以来,香港交易所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超过2400亿港元,较2000年的130亿港元增长超17倍,衍生产品市场方面,今年年初以来的日均成交量达176万张合约,远多于2000年的37500张。
毕马威最新发表的《中国内地与香港IPO市场2025年度中期回顾》指出,连同全球最大电动车电池制造商在内,A+H上市项目占香港上半年总集资额超七成。加上目前香港主板上市申请数已达超过二百个的历史高位,预期香港IPO市场的强劲势头将持续至2025年下半年。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洁镟表示,作为全球最活跃的新股集资市场之一,香港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发行人在此上市。这些新股的发行规模越来越大,也吸引了日渐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参与认购。瑞银全球投资银行部副主席及亚洲企业客户部联席主管李镇国预计,今年香港IPO募资总额将超过2000亿元。
随着IPO数量和规模激增,为上市公司提供承销保荐、法律、审计等业务的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业务量也随之上涨。
据中金公司介绍,2025年1-7月,中金公司保荐16单港股IPO,承销规模达35亿美元,排名第一;港股IPO前五大项目中金公司保荐三单,市场份额60%,排名第一。
华泰证券在2025年上半年保荐港股IPO项目发行上市有9单,全市场排名第二位,其中标杆项目包括三花智控、南山铝业国际、恒瑞医药、布鲁可等。
“我们对港股市场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负责人许佳表示,今年以来市场的回暖,特别是IPO市场的回暖有多重因素的支撑,包括资金的回流(国际资金和南下资金都有贡献)、DeepSeek Moment等外部事件所带来的市场情绪的改善、在监管的支持下很多优质内地企业来香港成功上市且这些新股发行有赚钱效应等。
许佳也提到,目前恒生指数的估值水平依然远远低于美股市场,也低于恒生指数历史上的平均水平;此外对欧美等外资资金的进一步回流还报有期待。
生物医药企业加速成长
今年5月6日,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以 18C、18A为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企业开通上市“快车道”, 智库研究员宇文认为,“科企专线”有效降低了创新企业的上市门槛,强化了香港作为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的吸引力。
毕马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经济市场及生命科学主管合伙人朱雅仪也指出,香港资本市场近年更趋多元化,吸引大量高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成为本地IPO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
据港交所披露信息统计,截至8月4日,共有13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港交所上市,且仍有4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排队等待上市。不仅数量上已超过去年全年的12家,募资规模也同样亮眼。据统计,截至8月4日,医药生物行业实际募资金额超198亿港元。
5月港股上市的恒瑞医药,是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其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也颇为亮眼,营业收入达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长36.90%。而一季度研发费用达15.33亿元,同比增长25.66%。截至目前,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已达460亿元。
药明康德近日也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营业收入207.99亿元,同比增长20.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61亿元,同比增长101.92%。药明康德管理层表示,公司半年报业绩超预期,得益于临床后期和商业化大项目增长带来的盈利增长。
此外,药明康德还上调了全年业绩预期,将公司整体收入从原来预期的415亿元-430亿元上调至425亿元-435亿元。
香港贸发局高级经济师杨翠丽指出,香港是亚洲的重要金融和资本市场,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资中心之一。目前有超过约300家生物科技相关公司,香港特区政府也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为生物科技研究项目提供资助。截至2024年12月,创新及科技基金共批出893个与生物科技相关的研究项目,资助总额达18.6亿港元。
有分析师认为,下半年医疗健康企业IPO有望延续上半年的势头,近40家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将有助香港于下半年巩固其全球IPO市场领先地位。
香港楼市投资逐步升温
今年以来,恒生指数累升超两成,近期更突破25000点,创近三年半高位。相比之下,香港二手楼价仍跌约1%,表现相对滞后。中原地产亚太区副主席兼住宅部总裁陈永杰指出,随着股市上升带动财富效应,不少投资者资产账面增值,能够增加消费和投资意愿。他认为,部分投资者开始考虑将资金由波动较高的股市,转投较稳定的实物资产如物业,以分散风险并锁定回报,进一步推动楼市升温。
香港金融管理局日前公布,今年二季度末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数为37806件,从一季度40741件的近22年高位回落,按季减少7%,创近一年新低。美联物业住宅部行政总裁布少明认为,负资产持续减少,与近月楼市回暖密切相关。
随着银行拆息回落至3%以下,供楼负担减轻,加上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全面撤辣,各类人才来港,释放本地刚性需求及非本地买家潜力。布少明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全面撤销所有楼市辣招之后,资金入市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内地资金频频入市。
香港特区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的6月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同比上升0.03%,连升三个月。楼价回升,近月一手交投表现高涨。据统计,7月全月交投又重返“2字”关口。7月全月成交近2025件,较上月提升33%;今年前七个月,一手成交量达1.1339万件,相当于去年全年超过七成。
新盘市场资金回流,其中不乏投资者。根据中原地产最新统计,上半年以公司名义登记的私人住宅买卖近1600件,较去年同期提升超一倍。由于公司名义买卖通常与投资用途相关,因此该数据也被视为反映投资者入市情况的一项指标。
此外,二手市场也逐渐回暖,据中原地产介绍,此前来自二手市场的租及买卖件数都有近15%的增长。陈永杰认为,若本地经济稳步复苏,预期二手楼价有望于下半年止跌回稳,甚至出现轻微反弹,逐步收窄与股市表现的差距,未来不排除迎来新一轮“股楼双升”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