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兴业银锡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钼业”)等矿企纷纷宣布并购海外矿山进行资源储备,开启了矿企新一轮“出海”热潮。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及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中国矿企积极“出海”布局,不仅能重塑自身价值,也有助于重构全球矿业版图,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其一,有助于矿企扩大资源储备,夯实产业根基。
因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矿企的全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矿企只有通过控制和不断获取优质矿产资源,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然而,海外并购绝非简单的“买矿”。境外矿山运营环境复杂,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风险交织,考验着矿企的管理能力和风控能力,矿企必须建立适合国际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提升运营管控能力。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矿企在国际化道路上行稳致远的关键,这需要矿企通过“苦练内功”提升自身实力,带着先进的工艺、技术、标准、装备“走出去”,建设绿色智能矿山,推动当地社会工业化进程,与当地共发展。
其二,有助于矿企构建全球化的供应链体系,迈向全球矿业价值链高端。
当前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加速重组,这促使矿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矿山—销售—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优势。
比如,洛阳钼业2019年收购全球第三大金属贸易平台埃珂森贸易公司后,构建了全球金属贸易网络,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形成了从资源开采到物流销售全链条发展优势。2023年,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洛阳钼业第二大股东,双方凭借各自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的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其三,有助于构建多元供应体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铜、锂、钴、镍等新能源矿产需求呈现增长趋势。矿企“出海”并购资源,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有望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我国矿企在国际化道路上持续前行意义重大,不仅能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提高竞争力,进入矿业全球高端价值链,还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为世界工业化进程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