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推进‘煤改气’中取得了好的经验,也有一些教训。政府这些年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比如在一些城市范围内限制燃烧煤炭。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缺少足够的天然气供应,因此对一些国家来说,推进‘煤改气’首先要有天然气供应保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要基于本国国情,尤其是经济可负担性要成为必要考虑因素。”
在日前举办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上,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在回应政策对“煤改气”的推动作用时强调了三点要素。其一,地缘政治正在极大改变能源规则,当前能源供应与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能源决策的首要考虑因素;其二,多数国家天然气价格高于煤炭,推进“煤改气”意味着提高用能成本,政府制定政策时一定要重点考虑终端的经济可负担性;第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发电领域仍有较大比例依赖煤炭,能源转型怎样不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时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2017年全国两会正式提出“保卫蓝天战”概念,“煤改气”清洁取暖就是核心举措之一。彼时,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被列为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规划首批实施范围,北方农村“煤改气”自此展开。
庞大的改造项目需要大规模投入。企业投入方面,以中国燃气(00384.HK)为例,该公司在全国推动“煤改气”力度最大,华北是其业务投资最大的地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华北区覆盖京津冀及山西四个省市,占当地煤改气用户总量比重约四成,总投资额已超500亿元。政府投资方面,以天津市静海区为例,当地政府既要拨付每户1万元左右的管网工程、壁挂炉等基础设施改造费用,还要在价格上给予每方气超过1元的用气补贴。
这使双方均面临较大资本开支压力。“今年真有些撑不住了,”WGC大会上,一名华北地区燃气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上游定价市场化趋势加强,下游售气价格低于购气成本,公司气价倒挂压力增加。同时,煤改气项目自推行以来长期存在居民气(管制气,或称低价气)量无法足额签订的问题,城燃企业为了保供只能采购非管制气(或称高价气)用来补足缺口。此外,煤改气项目冬夏用气量差异大、管网设施投入大、运营服务成本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压力。
上述问题导致,在2021至2023年全球天然气价格大涨期间,城燃企业煤改气项目风险爆发,河北、山东等地出现冬季停气限购事件。
为了保障煤改气项目的可持续性及居民用气的稳定性,政企双方正携手探索破局策略。记者了解到,去年中国燃气华北地区煤改气企业已与河北省近80家县区政府签订保供协议,明确了双方在煤改气中应承担的责任。
协议具体内容包括,双方约定属地政府对企业购销气价倒挂进行补贴,补贴款按双方约定时间节点分批落实到位,同时约定属地政府进行优质气源协调、推动气价联动疏导企业购气和运营成本;燃气企业则需承担气源稳定、安全运营等责任。
“在天然气价格尚未全面理顺的背景下,公司首创的‘保供协议’模式成为破解困局的重要手段。”中国燃气集团董事会主席、总裁刘明辉在WGC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协议的核心是政企协同、责任共担。通过明确政企双方权责边界,政府承诺对气价倒挂产生的成本进行补贴并协调气源;企业则保障民生用气优先及供气安全,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刘明辉说,政府通过约定补贴发放时间节点和比例,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企业也通过扩大液化天然气现货交易、建立价格指数体系等举措,推动气源采购市场化,缩短上下游价格联动周期,实现成本的合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