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持续深入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进程提速,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指数型理财产品动作频频,市场上存续指数型理财产品数量和发行热度均有所提升。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数化投资凭借策略清晰、风格稳定、易于理解的特点,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权益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口,指数型理财产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银行理财子公司频频布局
近期,招银理财、交银理财两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后发布新的指数产品及相关的指数型理财产品。
具体而言,招银理财推出自研大类资产配置指数“招银理财湾区全球资产优选配置指数”;交银理财则在已推出的指数矩阵基础上,联合中诚信指数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发布“中诚信—交银理财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
记者从招银理财了解到,公司发布该指数主要目的是通过量化模型,对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债券、商品三大类资产进行量化评估与打分,利用大类资产之间的弱相关性进行风险分散,有机会从资产轮动中获取跨周期收益。
交银理财发布的指数则以科学的分散化投资框架为依托,结合经济环境适配性、市场周期等指标,调整红利、量化中性、REITs、质量、科技、黄金、均衡等细分策略的比重,力求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目前,招银理财、交银理财旗下的多款理财产品均参照相关指数进行资产配置。例如,招银理财推出的“增泰湾区全球优选日开370天持有2号A”产品以不超5%资产配置“招银理财湾区全球资产优选配置指数”;交银理财稳享添福、慧选系列理财产品投资的多资产部分参照“中诚信—交银理财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进行配置。
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5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的指数型(名称带“指数”和投资策略挂钩特定指数的理财产品)净值理财产品数量近600款,较2024年末增长超100款,存续产品数量与发行热度均有提升。
此外,跟踪成熟指数也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指数型理财产品的可选途径。例如,今年7月份,兴银理财推出的一款新的股债指数主题理财产品,跟踪的指数为MSCI红利指数和中债—国开行债券总财富(3年至5年)指数,权益部分资产依托于MSCI红利指数构建,权益投资比例中枢为30%。
投资吸引力凸显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行。随着指数化投资配置的作用日益凸显,指数类产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资产配置策略来看,指数型理财产品一般分为两种:一是采用复制指数投资的非结构性产品,该类产品通过直接配置ETF、指数投资类的资管产品或标的指数成份股来复制指数表现;二是通过配置挂钩特定指数的期权间接投资指数的结构性产品,该类产品多挂钩于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自研的全球配置型指数和特色主题指数,后者为当前指数型理财产品的主流投资方式。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9月18日,今年新发行的全部指数型产品中,非结构性指数产品占比为14.34%,结构性指数产品占比为85.66%。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数化投资配置一是可以绕开深入的个股研究,更多依靠对大类资产、行业轮动的宏观策略研究进行配置,更契合银行理财子公司当前现状;二是响应政策导向与入市要求;三是契合银行客群的风险偏好,更容易被银行客户接受,成为其接触权益市场的“启蒙”产品;四是低利率环境下,帮助银行理财子公司寻求收益增厚。
从收益率来看,指数型理财产品展现出较大投资吸引力。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年内新发指数型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72%,显著高于同期全市场理财产品2.85%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受访专家认为,在银行理财领域指数化投资需求升温的背景下,对与之配套的、科学有效的业绩基准和投资策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衡好收益弹性与风险控制,增强投资者体验感,是银行理财子公司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当前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整体较低,对风险相对较高的指数型理财产品接受程度相对有限。银行理财子公司还需加大相关领域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了解指数型产品的特征,做好适当性管理;同时应加大指数类产品研发功力,平衡好收益弹性与风险控制,力争增强投资者体验感,提升市场接纳度。”刘思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