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滴公司(WDH.US)公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水滴公司净营业收入8.38亿元,同比增长23.9%;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58.7%,实现连续14个季度盈利。
水滴公司因水滴筹这一公益属性业务而被公众熟知企业,其营收和利润实际上主要来自旗下保险业务——水滴保。水滴筹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为水滴保进行引流,进而通过保险产品售卖实现变现。
业绩增长的同时,《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2021年在纽交所上市的“保险科技第一股”,水滴公司“公益引流+保险变现”的商业价值并未持续在资本市场上兑现。在连续14个季度盈利之下,目前公司股价较上市之初(IPO发行价为12美元/股)已跌去超过八成。
保险业务占据近九成营收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今年上半年,水滴公司实现总营收15.92亿元,同比增长15.27%;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增长47.02%。
从营收构成来看,水滴公司目前主要分为三个业务板块,即以水滴保为代表的保险相关业务、以水滴筹为代表的互联网众筹业务和以翼帆医药为代表的数字临床试验解决方案(CRO)业务。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保险相关业务实现收入13.97亿元,同比增长18.29%,占水滴公司总营收额的87.75%;实现营业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27.85%,为水滴公司目前主要利润来源。水滴筹业务方面,上半年实现净收入1.35亿元,同比下降1.55%,净亏损达0.62亿元,去年同期亏损规模为0.55亿元,亏损规模有所扩大。另外,水滴公司近两年开拓的CRO业务今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实现增长,但也尚未进入盈利阶段。
保险业务上,进一步拉长时间来看,营收和净利润整体呈下滑趋势。
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4年,水滴公司保险相关业务收入分别为30.71亿元、25.59亿元、23.41亿元、23.64亿元;2022—2024年,保险相关业务营业利润分别为10.35亿元、5.28亿元和4.77亿元。
当前,整个保险中介市场处于下行调整期。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6年间,中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数量从2642家降至2539家,累计减少103家。
“过去几年,整个保险行业,特别是互联网保险领域,都经历了一个深刻的变革和挑战。随着‘报行合一’预定利率下调等政策的深入推进,保险行业正面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短期内,对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包括水滴,都将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但长期看无疑是更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水滴公司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水滴筹业务则面临长期亏损问题。2023年7月,水滴公司曾发表声明称:“水滴筹自2016年7月上线以来从未盈利,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大病患者选择水滴筹,运营成本压力也急剧攀升,因此2022年4月起水滴筹参照国际、国内大病筹款机构运营费用不超过10%的惯例,收取3%的筹款服务费,单个筹款项目服务费5000元封顶,但目前仍有不小的亏损缺口。”
2023年12月,水滴筹服务费率进一步由3%上调至6%,单项目收费上限同步从5000元增至8000元。
上述调整虽然推动2024年众筹业务盈利改善,营业利润亏损额从2023年的2.46亿元,收窄至2024年的0.95亿元,但从今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水滴筹业务在经历了短暂的亏损收窄之后,亏损规模又进一步扩大。
“目前水滴筹服务费是行业最低的,平台服务费会全部用于水滴筹平台可持续运营和发展,覆盖技术、运营及资金安全保障成本。未来,水滴筹仍为水滴公司旗下非盈利性业务,并不会改变这一定位。”就水滴筹业务面临的长期亏损问题,水滴公司方面对记者表示。
公信力+合规挑战
官方信息显示,水滴公司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领先的保险科技和医疗健康平台,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健康保障解决方案。其中,在保险保障端,水滴公司通过水滴保和水滴筹首创“大病筹款+人身保险”的健康保障模式。
财报数据同时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平台累计捐款人4.8亿人,累计筹款金额700万元,累计筹款患者354万人。
依托数亿捐赠用户构建低成本获客场景,继而再通过定制保险产品完成价值变现,水滴公司构建了“公益引流+保险变现”这一商业模式。不过,这种模式也一定程度带来了公信力和合规层面的挑战。
公开报道显示,2019年,媒体曝光水滴筹业务员“扫楼筹款”,引发公众质疑爱心被商业利用。2022年启动收费机制之后,中介抽成模式之下,公益与商业的模糊边界也是业务面临的争议之一。
在保险销售端,水滴保运营主体——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滴保公司”)及其分公司,也曾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等合规问题被监管处罚。最近一次是今年8月29日,水滴保公司湖北分公司因为业务信息不真实,被监管方面处以10万元罚款。
对于水滴筹业务面临的争议,水滴公司方面向记者表示,发展过程中,水滴公司也在持续加强平台治理工作,用AI科技让公司的业务透明可追溯。在筹款业务方面,依托AI大模型语义解析与策略研判能力,水滴的AI风控模型已经覆盖15个筹款高风险场景,大幅提升风控识别准确率;在资金监管上,建立实时金额核验机制,并联动平安银行设立资金专管账户,保证资金透明安全;此外针对恶意推广行为,水滴还构建行为异常识别模型,实现对黑灰产行为的快速定位和处置,有效保障筹款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
“在保险业务方面,公司内部建立了更严格的合规培训体系和问责机制,确保每一位员工,尤其是前线业务人员,都能深刻理解并恪守合规底线,对任何违反合规规定的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水滴公司方面同时表示。
股价缩水超八成
公开资料显示,水滴公司于2021年5月7日在纽交所上市,IPO发行价为12美元/股,上市后水滴公司股价一路下跌,低点时逼近1美元的纽交所退市警戒线。
股价低迷之下,2021年9月宣布启动股票回购计划,截至2025年8月31日,水滴公司累计从公开市场回购约5570万股ADS(美国存托凭证)。
目前水滴公司股价不到2美元/股,较上市之初高点时,缩水超过八成。
对比来看,2020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互联网保险平台慧择(HUIZ.US),IPO发行价为10.5美元,目前股价仍高于3美元/股,较发行价也已大幅缩水,但缩水幅度小于水滴公司。
“美股、港股估值逻辑差异很大,在香港二次上市一是可以融到钱,二是结合此前类似案例来看,估值水平大概率也会提高。”一位资深行业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2024年11月,水滴公司CEO沈鹏曾在香港对境外媒体透露,公司不排除寻找机会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
官方信息显示,2023年8月,水滴公司旗下持牌保险经纪公司水滴金融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另外,水滴公司旗下的中国香港地区及海外生活服务平台——陆港无忧,截至2024 年年底,已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开设 5 个区域服务中心。
关于记者对其股价以及二次上市等相关问题,水滴公司方面未正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