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湖南、上海、四川、北京等四地证监局集体出手,向5家上市公司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向1家已退市公司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另有1家公司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上述公司都存在或涉嫌存在信披违法行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统计,已被处罚及拟被处罚的6家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金额合计4430万元。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一直以来,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都是证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近期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持续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证监会依法从严查办证券期货违法案件739件,其中,信息披露案件249件,占案件总数的34%。
四地证监局齐出手
9月19日,5家上市公司同日披露收到来自地方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1家已退市公司披露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
其中,湖南证监局对已退市公司恒立实业及责任人合计罚款1150万元,对绝味食品(603517.SH)及责任人拟罚款850万元;上海证监局拟对复旦复华(600624.SH)及责任人罚款770万元;四川证监局拟对思科瑞(688053.SH)、创意信息(300366.SZ)及两家公司责任人分别罚款560万元、800万元;北京证监局拟对科净源(301372.SZ)及责任人罚款300万元。
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恒立实业未按规定在2025年4月30日前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截至目前,恒立实业仍未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
绝味食品则被查明,2017—2021年,公司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公司2017—2021年各年年度报告未如实披露营业收入。
复旦复华涉嫌违法的事实包括2019年、2020年、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其中,2019年少计营业成本5065.22万元,虚增利润总额5065.22万元,占相应年度已披露利润总额的60.25%;2020年少计营业成本259.2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20万元,占相应年度已披露利润总额绝对值的7.11%;2023年少计资产减值损失2782.13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782.13万元,占相应年度已披露利润总额的118.48%。
思科瑞涉嫌虚构销售业务、提前确认收入、不当确认收入,致使2022年年报共计虚增营业收入996.04万元,虚增利润总额700.54万元。
创意信息在2022年11月与其他公司开展协同一体机销售业务、大数据平台硬件及软件销售业务时,不具有对商品的控制权,在知悉业务交易模式的情形下仍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导致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半年度报告分别多计营业收入26784.64万元、12470.34万元,分别占当期报告记载营业收入的12.22%、15.84%。
2023年12月—2024年1月,科净源全资子公司北京科净源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为三家公司以定期存单质押方式提供担保,担保金额累计1.5亿元。上述担保未履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程序。
ST新动力(300152.SZ)也于9月19日公告,当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
实际上,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一直都是证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
今年8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总体而言,上市公司能够较好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收入、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金融工具、资产减值、非经常性损益等方面,存在会计处理或财务信息披露错误。
针对上述问题,证监会强调,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跟进审阅发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后续监管处理。二是进一步加强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监管,持续完善监管工作机制,提升监管效能。三是针对市场热点难点会计问题,加强实践指导,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高质量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重要基础,为让投资者放心投资,推动资本形成,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违规信息披露等财务造假违法犯罪。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欺诈发行和持续信息披露造假的日常监管与稽查处罚力度,从严从快查处各类造假行为,强化与司法机关在信息共享、案件办理等方面的协作,推动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