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硬科硬客”2025年会闭门研讨之二|AI基座筑基、机器人应用破局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全球前沿

2025-09-19 07:00:00来源:中国经营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如何?核心企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或进展?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技术差距多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如何

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如何?核心企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或进展?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技术差距多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如何?……

2025年9月10日下午,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南京厅内,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的闭门研讨会如期举行。围绕“左手是AI(人工智能)的基座,右手是机器人和应用”的多项议题,来自AI算力基座、机器人领域及AI应用领域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核心高层,与众多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上市公司包括海光信息(688041.SH)、概伦电子(688206.SH)、绿的谐波(688017.SH)、埃夫特(688165.SH)、步科股份(688160.SH)、佰维存储(688525.SH)以及元琛科技(688659.SH),参会交流的机构投资者则超过60家。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当前AI正在驱动产业链加速迭代,多领域已实现局部突破,不少企业突破垄断、“围剿”,全球市占率实现飞跃。

当然,整体而言,仍需正视当前AI算力基座、机器人行业在规模、长期生存力、算法等相关方面,与海外发达国家存在的一定差距。但国内科创企业正在迎难而上,正通过应用端牵引、协同研发和持续投入创新,有望快速缩小差距。

算力基座多领域突破显现

下游客户对先进制程工艺和自主可控的迫切性增强、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在AI算力基座领域,从芯片设计到存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海光信息、佰维存储、概伦电子正在为中国AI的加速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海光信息作为拥有CPU(高端通用处理器)与GPGPU(协处理器)双产品线的企业,已成功实现了多代际产品的研发创新和商业化落地,广泛应用于金融、通信、互联网、教育等关键行业。”海光信息架构师王博士介绍,除产品线外,海光信息已布局形成“芯片设计—整机交付—软件生态”的完整链条。

“从以‘计算为主’转向‘AI强化’——大幅提升AI计算性能,公司提前布局高带宽低延迟的相关技术,并与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协作。”王博士称。

佰维存储则聚焦半导体存储,产品覆盖NAND Flash(一种非易失性存储技术)与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深耕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三大传统市场,并在AI穿戴、工业与智能汽车两大新兴领域快速突破。

“2024年,佰维存储AI新兴端侧业务收入超10亿元,且具备主控芯片设计、封测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佰维存储总经理何瀚表示,AI本身的发展对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AI带来了一些新的应用,需要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此外,AI时代存和算需要更多的整合。

“整体来看,这是AI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所推动的产业趋势。本土企业正在积蓄力量、不断提升能力。”何瀚直言,与此同时,国内先进工艺与高端芯片研发需求的爆发,让国产EDA也迎来行业生态加速构建。

作为EDA领域的代表,概伦电子总裁杨廉峰指出,通过深耕晶圆厂、存储器厂及高端芯片设计,概伦电子不仅在海外市场形成了重要的业务布局,过去四年国内业务占比也在快速上升并开始跃居主导。

除了业务布局,面对海外EDA领域的频繁并购,概伦电子也在科创板上市后,利用上市平台,推动并购整合助力国内EDA产业补短板。

“AI直接带动高端芯片与先进工艺需求爆发,推动国内芯片研发与生产‘本地化、规模化’趋势。”杨廉峰认为,对EDA行业而言,当前客户需求与合作意愿显著增强。虽然国内供应链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客户仍希望本土企业能跟上步伐。EDA作为芯片设计与制造的“生态载体”,承载着核心方法学与流程,随着国内高端芯片研发推进,EDA的成长空间持续打开。

AI驱动产业链加速迭代

在全景式的布局下,当前算力基座领域的突破正集中在技术适配与生态构建。对于同样备受关注的机器人和应用环节,在AI浪潮下,行业迭代正在持续加速。

绿的谐波、埃夫特、步科股份覆盖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及系统集成全环节,元琛科技则聚焦应用端,通过切入环保岛智能与工业流程运维智能领域,大幅提升环保岛自控率。

2011年成立、2020年8月科创板上市的绿的谐波,深耕传动领域核心部件,主打产品为谐波减速器。

“以前,全球谐波减速器基本上就是日本的HD一家独大,我们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实现了技术突破,打破了日本的垄断,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现在公司在传动领域正推进新布局。包括机电传动(谐波与电机组合);电液领域(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机电一体化同时拓展具身智能模组。”绿的谐波董秘归来详解当前的突破和布局。

归来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对减速器的需求正在持续迭代。绿的谐波围绕客户新需求不断调整创新,确保产品适配行业发展节奏。

除了核心部件,从工业领域起家、由奇瑞内部孵化的埃夫特,当前业务已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为主)、整机及系统集成(主要在国外完成),并完成独立和上市。

“近两年,随着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发展,公司重点布局两大方向。一是自主化核心技术的自研,包括核心零部件、机器人的正向设计的技术、运动控制的技术等。二是智能化。”埃夫特创始团队成员、总工程师肖永强强调,当前机器人领域整体技术创新度极高,发展极快。埃夫特通过“两端牵引”策略持续推进前沿革新,其中一端联合客户,覆盖大量不同领域如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另一端则联合国内高校展开技术研发,目前埃夫特已拥有两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

肖永强感慨,行业变革正在加速,过去需主动“推产品给客户”,如今客户主动“倒逼合作”,积极探讨机器人应用场景。为抓住机遇,2024年埃夫特成立独立公司研发AI技术,核心方向是“掌握核心算法,重新定义硬件”。目前已启动新产品开发与场景落地实践,有望在两年内实现小批量应用落地,推动机器人从“功能满足”向“智能适配”升级。

“专注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步科股份,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目前业务一半是服务机器人领域,一半是将技术拓展至智能设备。并且步科股份正将机器人研发的小型化、一体化、模组化技术,拓展至先进智能设备,挖掘更大存量市场。”步科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唐咚如是表示。

在唐咚看来,人形机器人部件需求经历三个阶段跃迁:第一阶段是“样品交付”,供应商众多,甚至手工制作也能参与,核心诉求是速度快;第二阶段是“小批量生产”,需求逐步聚焦;第三阶段是“高良品率规模化制造”,满足头部厂商对成品率、质量、成本的严格要求。

在此划分下,唐咚介绍,步科股份凭借十年无框电机技术积累,已成功进入第三阶段。

除了机器人行业外,在AI应用端,来自环保领域的元琛科技董事长助理徐元琛,就人工智能在环保场景的应用表示,2023年元琛科技切入环保岛智能与工业流程运维智能,2025年一季度完成从0到1的突破,二季度实现了从1到3的跨越。“二十多年来,元琛科技一直在环保领域深耕,深度掌握这一行业的Know-How(技术诀窍)。当环保工艺+机理模型+硬件改造,再加上算法,实现了98%以上的环保岛自控率,帮助业主单位完成深度调峰以及容量电费考核的要求。”

加速追赶核心技术、规模与生态差距

虽然当前算力基座和机器人、应用领域取得的突破革新,但整体来看是否中外还有技术差距?技术差距有多大?如何追赶?路径和成本如何考虑?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被一一提出。

从算力基座看,国产存储产业链方面,何瀚表示:“挑战的核心在于本土存储产业链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在品牌积累、规模效应和技术成熟度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品牌信任度上,AI服务器存储90%以上依赖海外品牌,国内厂商因稳定性担忧和试错成本,难以进入核心供应链。“这需要依靠长期的产品表现和口碑积累逐步改善。”何瀚表示。

其次,“规模差距”上,国产存储占国内需求份额不足10%,全球占比不到5%。不过,何瀚对此较为乐观——国内厂商可在传统市场持续追赶的同时,抓住AI穿戴、具身智能等新场景机遇,同台竞技。

此外,“技术代差”上,国产存储与全球领先水平差距明显,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何瀚表示:“佰维存储2020—2024年营收的复合增速是50%左右,而研发投入达到60%的复合增速。国产的发展加速度更快,差距正在缩小。”

王博士也认为,国际芯片企业如英特尔和AMD(成立均超五十年)、英伟达(1993年成立),在技术积累、专利布局、工艺成熟度上优势深厚,国内企业需“大踏步追赶”。

“以中国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我们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追赶。研发节奏上,国内企业基本一年要追国外的竞争对手三年。”王博士举例,海光信息正是企业以前瞻的战略眼光,提前布局技术和团队,实现了产品的国内领先。

此外,缩小差距还要在生态层面整体破局。王博士介绍,海光信息“团结”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组织和企业,组成合作组织——光合组织。该组织有超过6000家上下游企业,同时完成了超过1.5万个软件的适配,也完成了上万件软件的案例,现在通过光合组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赢和技术分享。

EDA方面,杨廉峰认为核心挑战则是“先进工艺路径”与“产业链协同”。

“应用层面的差异化终究还是无法弥补与真正核心算力之间的差距。核心竞争力上,集成电路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路。”杨廉峰提出,国内虽擅长“1—10、10—100”的应用落地,但“0—1”的核心供应链突破缓慢,需依赖龙头企业从应用端反向牵引,通过“大订单+长期合作”支持供应链成长。“EDA作为差距较大的环节,尤其需要这种‘应用—供应链’联动。”

在此过程中,如何规划发展路径?

何瀚就佰维存储的规划表示:“佰维存储旨在通过长期的技术投入和市场拓展,逐步缩小差距,并在新兴应用中把握先机。”

预计到2028年,佰维存储将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技术追赶,主控芯片、固件、封测、测试设备等解决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幅缩小,在AI穿戴、具身智能等新应用方案上实现领先;二是规模扩张,保持近五年营收复合增速,快速扩大体量,提升市场份额;三是盈利提升,通过营收增长与技术附加值提升,显著改善盈利水平,更好回报投资者。同时,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巩固“解决方案+封测”优势,在存算整合趋势中扩大先发优势。

海光信息则将继续采取“内部挖潜+外部合力”双轮驱动战略。

“内部挖潜上,在没有被‘锁’的软件和硬件层面,我们正在进行深度突破。首先,在研发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先进技术的布局,并在流程和效率层面进一步提升,尽可能地用时间来换空间。”王博士介绍,在外部合力上,海光信息正在谋求与中科曙光的战略合并。

“中科曙光在整机层面、系统层面和软件调优层面的优势,和海光信息以芯片设计为主的经验能够形成互补,实现‘强强联手’。”王博士解释。

王博士在回答机构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芯片工艺红利终将见顶,国外2029—2030年将达到1纳米工艺,之后单芯片算力提升空间有限。国内虽在工艺上落后,但可提前布局“系统化集成”:通过多芯片互联、高带宽低延迟互联技术,实现多芯片等效算力,甚至超越单芯片性能。王博士认为,海光信息将持续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力,尽快缩短与国际的差距。

EDA方面,概伦电子则提出“聚焦+协同”战略。

杨廉峰指出,一方面,概伦电子将深耕EDA优势领域,持续提升技术实力,同时通过并购整合完善产品矩阵,助力国内EDA产业补短板;另一方面,概伦电子与海光信息等龙头企业深度协同,借助AI等热门应用的“需求牵引”,推动EDA技术与先进工艺、高端芯片的适配。

“当人工智能的市场足够大、投入足够多、有足够的人驱动,将能带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最终让集成电路走出自己的路。”杨廉峰如是表示。

短、长期挑战下着眼“十年之问”

机器人方面,肖永强认为,机器人领域国产与海外的核心差距在“算法”,而非硬件。

“当前,具身智能对算力要求不高,英伟达芯片的国产替代方案已逐步出现,并非落地卡点。但是,算法方面,整体来看与国外或有半年左右的差距。”肖永强解释,国际巨头采取“大公司+大资金+密集人才”模式研发算法,迭代速度快。而国内采取的路线是多个公司采用一些相对开放的方式,比如国创平台和生态协同的模式。

“虽然最后如何突破暂未可知,但是目前我们确已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未来持续加大算法研发投入,或可缩短追赶周期。”肖永强对此抱有信心。

具体到企业端的布局,埃夫特二至三年内将聚焦工业场景突破。肖永强表示,工业场景具备“封闭性”与“任务相对固定”的特点,对算法要求较低,预计这一领域将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增长。

“埃夫特将加快AI算法研发,推动机器人构型、感知升级,确保两年内小批量项目落地。长期来看,逐步拓展服务领域,优先切入非人机交互或简单交互场景,通过场景细分+技术迭代,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肖永强表示。

针对短期和长期布局的矛盾,具身智能机器人方面,唐咚提出“十年之问”。他强调,当前供应商最大挑战是长期生存与技术壁垒构建。

“未来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供应商或会持续‘缩圈’,在全球范围内,可能最后会如同手机摄像头一样,仅剩下2到3家核心头部企业。”唐咚认为,在此背景下,当前需平衡短期需求响应与长期能力建设。

短期上,唐咚指出,目前终端应用尚未收敛,新需求仍在持续快速涌现。对于企业而言,若不跟进扩张多元的需求,则可能错失“未来王者客户”,若盲目跟进则可能打乱工艺打磨、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节奏。

长期上,作为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还要考虑如何构建深层壁垒。唐咚进一步解释,这要求企业不仅要懂部件,更要懂机器人、具身智能与AGI(通用人工智能),成为“最懂机器人的部件制造商”,才能精准匹配未来需求。

“这些都是决定在‘缩圈’的十年后,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唐咚表示,因此步科股份发展的关键目标是短期持续优化半自动生产线,提升产品良品率与规模化能力,巩固头部客户的合作,确保在“第三阶段竞争”中胜出。长期则聚焦分布式计算模组研发,提前布局以适配未来机器人的技术需求;同时,深入研究具身智能与AGI技术,确保产品能适配未来趋势。并以“汽车级质量标准”要求产品,严控成本,为“十年后成为全球2—3家核心供应商”奠定基础。

同属机器人行业的归来对唐咚的看法表示赞同,归来表示,工业端的需求,绿的谐波与日本竞争对手已可以同台竞技,但围绕人形机器人,市场整体对此需求较为陌生。从研发端、工艺端、材料端、设计端都需要根据新的需求进行修正。近两年绿的谐波也在扩大研发团队的规模以快速布局。

除了短期的变化,长期来看,企业还需要将技术壁垒转化为成本壁垒。

归来表示,八年前,绿的谐波已进行工业母机布局,未来还将加快设备自主可控,这正是构建长期成本壁垒的规划。

“就工业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而言,当前前者依靠本身设定路径规划工作,应用场景变化有限。而后者一旦有了算力加持,应用场景可以大幅扩张。”归来如是推断。

在此背景下,绿的谐波短期聚焦“具身智能产品迭代”,与头部客户紧密合作,完成谐波减速器在新场景的适配,确保具身智能业务持续高增长。长期将推进两大布局,即技术壁垒深化,持续优化机电传动、电液领域技术,拓展产品矩阵以及成本壁垒构建。

除了机器人领域的挑战和破局,在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端,挑战和打法又有不同。

徐元琛认为,目前其明显感受到的是人才的短缺和商业模式,尤其是付费模式有待清晰。

“作为以材料、环境为核心的企业,切入环保岛智能领域后,软件算法人才需求激增,目前元琛科技求贤若渴。”徐元琛坦言,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因工业领域AI应用的“付费模式”尚未成熟,希望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同时借助AI降低壁垒,提升收入,实现环保材料与AI技术的双向反哺。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