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了一批商标侵权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商标专利领域违法案件6.1万件。以政企协作机制作为支撑,由技术手段提供助力,用公正执法维护权威,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正与企业携手织就一张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形成共同守护品牌价值的合力。
侵权行为呈现新趋势
从公布的38起典型案例来看,商标侵权违法行为呈现出链条化、跨区域、数字化新趋势。
在“极米坚果”商标侵权案中,侵权人江西彩影公司不仅委托他人生产投影仪,使用“极米坚果”等侵权标识,还利用数十家关联公司和被授权方,在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大肆销售侵权商品。
跨区域作案成为侵权新常态。在侵犯“始祖鸟”注册商标专用权系列案中,违法网络涉及浙江、四川、福建、广东、安徽、辽宁、江西、山东、河北9个省份,覆盖冲锋衣生产、商标刺绣、包装印制、吊牌生产、代理销售的完整链条,涉案金额3亿余元。
数字化隐蔽交易增加执法难度。多起案例显示,侵权者利用网络直播、微信社交平台等进行推广,再引流至私域交易,采用虚拟地址和身份信息逃避监管。
“通过公共社交平台发布商品信息,引流到个人微信号一对一交易侵权产品,是非常隐蔽的售卖侵权产品的违法行为,也是侵权治理的难点。”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侯永旺介绍,这些侵权商品的发货地址、退货地址、收款地址及当事人重要信息均为虚拟,无从下手追查。
政企协作成破题关键
面对日益复杂的侵权形势,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建立的“守护品牌”政企协作机制发挥出重要作用。该机制的核心是企业主动维护自身商标权益,积极发现并提供涉嫌商标侵权案件线索,依法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证据收集、真假鉴别等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响应企业诉求,依法查办案件,并发挥专业优势,指导企业提升维权能力和打假水平。记者了解到,首批已有60家企业纳入该机制。
“单靠政府难以实现精准高效打击,必须打破信息壁垒,整合资源力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平台协同、社会支持的共治格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白清元介绍,通过政企协作,企业可发挥其在品牌认知、产品识别、市场反馈等方面的优势,成为市场监管的“前哨站”和“信息源”,从而实现线索早发现、风险早预警、案件快查处。
政企协作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极米公司通过向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举报,最终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统一调度下,成功查处了“极米坚果”侵权案。
“通过这起案件,我们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绝非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完成,需要企业、执法部门以及各大电商平台共同努力与协作。”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桂文文说。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对国内外商标持有人实行平等保护,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本次公布的案例中,还有对耐克、希尔顿、劳斯莱斯、爱马仕等外国品牌的保护。
“今年,我们积极配合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开展打假行动,共查处售假店铺175家,查扣近9000件涉及耐克商标的假冒产品。”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政府及公共事务副总裁马征认为,政企协作机制对于有效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赋能提升执法精度
随着打击侵权假冒的力度不断加大,侵权行为也在更新迭代,更多更新的侵权场景层出不穷,企业面临的侵权形势依然严峻。
平台、企业正多措并举应对侵权挑战。例如,京东集团通过部署多模态AI模型开展智能拦截,与权利人合作共建侵权动态特征库与识别模型,实现风险商品的实时监测、精准识别与主动治理;华为公司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品牌保护体系,坚持主动出击,采取严厉打击措施。
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引入技术手段,推动监管模式从传统向智慧治理跃升,显著提升执法效能。
当前,市场监管部门广泛应用“云端”协查等电子证据固定系统,并融合大数据分析追踪资金流与物流。例如,在查处“爱马仕”等一系列大案中,依托数据穿透成功还原犯罪网络,实现了全链条打击;在“始祖鸟”案中,执法人员发挥行刑衔接机制作用,联合公安机关利用退货手机号码、微信号结合天网工程和人脸识别技术,并对电脑、手机数据取证,落实了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及实际经营地址,查清了资金往来记录和物流数据,取得了关键证据。
同时,“智慧监管”平台和图像识别技术有效破解了虚假身份和地址隐匿问题。例如,在鄂尔多斯商标案中,精准锁定侵权发生地;在一汽配件案中,通过数字化比对快速固定证据,解决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侵权场景中“发现难”与“固证难”的痛点。
在政企协作机制守护下,中国品牌正在全球市场上赢得越来越高的信任度和美誉度。监管部门每一次利剑出鞘,查处侵权案件,不仅是对违法者的震慑,更是对创新环境的净化,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