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神州答卷|江淮日新向未来

2025-09-12 22:16:00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新华网合肥9月12日电 题:江淮日新向未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问八皖江淮新时代以来最鲜明的气质,外界脱口而

新华网合肥9月12日电 题:江淮日新向未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若问八皖江淮新时代以来最鲜明的气质,外界脱口而出的无疑是“创新”。新征程上,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激烈的区域竞争、现实的发展问题,安徽能不能持续保持创新“日新”,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快人一路”?

“创新之问”,发布于一个多月前的安徽全省季度工作会议。聚焦深化创新,会议提出了7大方面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47个“创新之问”,既着眼当下又谋划未来,既源于优势又靶向问题,事关安徽如何践行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重大使命。

创新之势:要从“一鼓作气”迈向“势如破竹”

一座占地1500亩、相当于140个足球场大小的超级工厂里,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有序配合,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全面实现自动化与数字化。

这是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智能制造正在支撑百万元售价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书写传奇。上市不到90天、订单超12000台的“尊界”,将在这里下线。

“合肥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站在创新的前沿,这为尊界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尊界超级工厂负责人魏大卫表示。

安徽省汽车办统计显示,今年1至7月,安徽汽车产量175.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5.53万辆。而2020年全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16.1万辆、10.5万辆。

2025年4月17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新华社发

在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平均每8辆中至少有一辆是“安徽造”。

9月5日召开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让外界再次对安徽刮目相看:

——“十四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营收由2020年的3.8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5.49万亿元,位次由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6位,占全国比重由3.6%增加到4%。今年1至7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此项数据2.2个百分点;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方阵,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6.6%;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7位提升至第6位,涌现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通用机械基础件等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3位。

2025年6月17日,在安徽省合肥派河港铁路物流基地等待装车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关键。

近年来,安徽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结构由传统农业大省加快向新兴工业大省、制造大省转变。

“安徽已历史性迈入了‘全国工业大省’行列。”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冯克金说。

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安徽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期。

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有所下降,内部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曾经的“新三样”安徽优势产业中,有的行业、区域面临前期行业内卷和市场深度调整等带来的投资和出口困难。

如何稳定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

如何助力光伏产业尽快走出困难期?

如何改善外贸出口单一产品占比过高?

如何以科技创新催生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巨变?

……

一个个“创新之问”,直指安徽当前发展中的要点、难点、痛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破解这些创新之问。

【记者手记】

创新永无止境,绝无一劳永逸。“十四五”时期,安徽造就了创新的势能,实现了创新的一次飞跃。找准需要创新先行的问题、直面不创新不能破解的课题,持续创新,深度创新,全社会创新,才有可能一鼓作气,将当前积聚的创新引领之势,巩固壮大为势如破竹的更大创新气势。

创新致远:要从科技创新“走在前”迈向产业创新“敢领跑”

8月23日,中国科大高新区校区,首场“日新:江淮科创沙龙”气氛热烈。

4个小时里,与会嘉宾围坐在一起,畅谈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引领产业创新,氛围宽松活跃。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安徽三大科创引领高地——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碰撞出相互协同联动的思想火花:未来深空探测科研活动中,是否能以量子通信技术保证空地联系?聚变技术是否有助于解决太空能源问题?

2025年1月15日,位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中,安徽拥有诸多“国之重器”,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亿度千秒”重大突破、“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等科技成果竞相涌现,代表国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掰手腕。

敢于创先争优,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这是一种精神。

安徽经济体量排第二的芜湖市,正在做强做大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算力服务三大产业。市长徐志说,这将是更新版的“新三样”。在芜湖,基本实现不出“航空小镇”可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去年全市机器人产业产值超400亿元,汇聚3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能算力规模26000P,居全省首位。

2025年7月3日,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的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内,一款人形机器人在做手势。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面向未来,敢于想是前提。

安徽制定以“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为核心的行动方案,瞄准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领域滚动培育,同时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力争到2030年,布局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30个左右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打造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3个1000亿元未来产业。今年上半年,安徽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企业营收400亿元。

2025年7月2日,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合肥骆岗公园演示飞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着眼当前,务实做是关键。

安徽正在探索一套独特的产业培育创新手法。推动设立安徽省新质生产力投资平台;探索“科学家+工程师+产品经理人(企业合伙人)”“科企联合攻关+应用场景首用+接续采购”等新模式;坚持“双招双引”与产业培育并举,推动省市产业推进组穿透式与一线招商投促部门联动赋能。

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依然存在一些堵点,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高质量科技供给仍然不足、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还需加强。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如何推动安徽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协同联动?

如何抢抓“AI+万物”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继续走在前列?

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

如何在核聚变发电和商业化应用上下功夫?

……

一个多月以来,“创新之问”带来的“头脑风暴”席卷安徽,从这些“小问号”延伸开来找解法、思举措。

【记者手记】

创新是面向未来的,意味着要勇闯“无人区”,没有现成答案,无法照搬前人经验。创新又是决定未来的,安徽一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已经“走在前”,仍需进一步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的实力和底气,拿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勇气,在产业创新更多领域“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

创新生态:要从单项局地改革迈向全程多域创新

新时代新征程上,能否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变量在创新。

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良好的全社会参与创新生态,也难以奔涌向江海。

着眼于创新全要素,安徽今年出台《安徽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和生态基本形成,培养服务新兴产业的人才超过200万人,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占全社会比重均超过85%,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45%……

体制机制越活,创新动力越强。一个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更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正在安徽形成。

2025年4月26日,观众在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体验一款多语种AI透明屏。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今年4月在安徽合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意向在皖转化落地的成果有1400多项,省外成果占比近80%。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024年达5930亿元,增长25.3%,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现在安徽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的全覆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及时跟上,截至2024年末,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7500亿元,预计到2027年,科技贷款余额将突破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将提升至10%左右。

聚焦基础研究、政产学研合作、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育顶尖人才、强化金融支撑等关键议题,安徽的一些企业、高校和科学家提出需求、建议,相关部门单位提升响应速度和办事效率,打好现场回应与闭环办理的“组合拳”,让政策尽快落地、问题尽快解决。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安徽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持续升级人才政策,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92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1.7万人,全省310所职业院校年均输送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近50万人。

2025年3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总师朱晓波(右)与学生讨论制冷机状态。新华社发(代蕊摄)

谁能率先找准切入点,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主动权。

如何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为牵引,有效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让静态的科教资源优势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聚焦国家所需、安徽所能、产业所困,持续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供给,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如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路径?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问题?

……

一连串直中要害的安徽“创新之问”,既考验创新能力,也试炼创新生态。

【记者手记】

创新不是“单兵突进”,顺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集聚化、融合化、协同化趋势,需要汇聚一切创新力量,打造“热带雨林”般葱郁的创新生态,以各环节多领域创新,实现全过程“创新愉快”,开辟出更具徽风皖韵的创新高原。

“人生能有几回搏”,创新需要这股拼劲儿。

日新江淮,向未来。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