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管理咨询师唐唐(化名),习惯在备忘录里更新当天的市场复盘,每天增加四五条信息,密密麻麻积攒下了一两千条关于创新药的市场资讯。
63岁、外贸行业退休的李亚中,最长情的一只基金持有了21年。如今持有的四只基金中,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0%。
79岁的退休教师李永昌,经常用纸笔记录手中基金的最新净值,这个习惯坚持了27年,他持有的基金不少已成了五倍基、十倍基。
在市场的潮起潮落中,这些年龄、职业、投资经历迥异的投资者,共享着相似的投资轨迹,真正收获了时间的馈赠。
都说散户投资容易亏钱,为何这些个人投资者却能实现长期盈利?需要探寻的是,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心态和什么样的方法投资基金?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来自银华基金、嘉实基金、建信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多个平台的投资者,试图回答这一重要课题。
十倍的基金并不难寻,但十年的耐心却很难坚持。有人认为,要用亏得起、不影响生活的钱去投资,克服恐惧与贪婪,做到“手中有基,心中无基”。长期主义、逆向布局、闲钱投资,这三条简单、朴素却无比真实的感悟,才是基金投资赚钱的终极要义。就像79岁的李永昌说的那样:“与时间做朋友,‘躺着’就把钱赚了”。
长期长期还是长期
1998年的夏天,教师李永昌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中国首批封闭式基金即将发行。抱着请专家帮自己理财的想法,李永昌多方打听消息后凑钱买入了三只基金。这个偶然的决定,开启了他长达27年的基金投资生涯。
他发现,只要持有一段时间,基金的收益是很可观的。2001年,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发行,他又第一时间买入。在随后的市场波动中,李永昌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印象深刻的“卖飞”。2005年,上证指数从2200点上方跌至1000点附近,不少人产生恐慌心理,此后市场反弹时,身边不少亲友“回本就卖”,他也在基金回本并有所浮盈后赎回,可后续几年,这只基金最高涨幅超过了400%。
“那次教训太深刻了,从那以后我就告诉自己,不是特殊情况绝不轻易赎回。”李永昌说。如今,他最长持有的一只可转债基金已超过21年。期间经历过多次市场调整,但他始终没有卖出。每天记录净值、研究基金理论,再结合实战经验综合判断形成“基感”,成了他退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学外语有语感,买基金也有‘基感’。”李永昌说。就像2021年到2024年,市场大幅调整,期间他逢低加仓,直到满仓等待行情到来。如今,他账户里出现了五倍基、十倍基,之前亏损的基金也已经普遍回本。
他把自己的投资哲学总结为八个字:“手中有基,心中无基”。买了基金后最好忘了它,在基金净值出现波动的时候就能够沉得住气;但也不能全忘了它,要关注基金走势,在低点敢于补仓。
当被问到,对于刚入门的年轻基民,最想分享的投资建议是什么?他说:“长期持有,格局要大,最少持有五年,时间越长越好,时间会证明一切。”李永昌觉得,别抱着短期“赚几个点”的目标去押注,而是在选择基金时就按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长期目标去投资基金,忽略短期涨跌,用时间换空间。
63岁的李亚中比李永昌更早接触资本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开始炒股,30余年的股海沉浮,让他对风险有着深刻的认知。2004年,朋友用基金收益带家人旅游的经历,让他第一次对开放式基金感到心动。当年,他买了两只开放式基金,2006年又买入两只,这四只基金,他一拿就是21年。
期间,这四只基金最大回撤超过50%,但李亚中从未想过“割肉”卖出。“我用来买基金的钱,都是亏得起的闲钱,不影响生活,所以心态很稳。”他解释。作为退休前从事对外贸易的从业者,李亚中习惯从宏观视角看市场,“中国市场还很年轻,潜力大,只要选对大公司、好基金经理,长期持有肯定有回报。”如今,他持有的四只基金中,收益最低的一只在红利再投资的情况下也达到7倍以上,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达到40%。
“躺赢”不是“躺平”
选一只让人安心的基金+定投
相较于老一辈投资者的“稳扎稳打”,年轻一代的基民更擅长在试错中成长。27岁的苏苏(化名)大学时就接触理财,起初因为总是“all in”踩了不少坑。之前,他定投的指数基金一度亏损上千元,在妈妈的鼓励下,他坚持了下来,不仅回本还小赚一笔。这次经历让他彻底改变了投资思路。
苏苏靠定投策略解决“择时难”的问题,他的定投组合涵盖指数基金、债基和黄金ETF,将自己的年化收益目标设定为8%—10%。“现在我会把钱分成三部分:余额宝留3万元到6万元应急,每天买进几十元债基、100多元黄金ETF,剩下的投指数基金。”苏苏说,他看重仓位管理的重要性,手里有“子弹”,跌了才敢加仓,心态才不会崩。
唐唐则在“补仓+定投”中找到了平衡。相比苏苏,32岁的唐唐有着更清晰的投资规划。从大学时她用余额宝第一次感受到了“钱生钱”的乐趣,后面逐渐开始接触债基、权益基金,风险偏好经历了从“求稳”到“激进”再到“稳中求进”的转变。2021年,她在3700点满仓入场,随后经历了两年亏损。那段时间有资金就补仓,结果老是补在“半山腰”。后来她改用定投,慢慢熬过低谷,今年以来收益率已达38%。
每天复盘、整理市场信息是唐唐保持很久的习惯。唐唐的备忘录里有一两千条行业动态,从政策面到资金流向,都会记录。唐唐也乐观地看好未来十年的股市,认为中国经济需要股市这个“蓄水池”,普通人通过基金参与是很好的机会。
如何挑选一只让人安心的基金是投资中最让人困惑的难题。选基金就像选长期伙伴,要信任他,就得“知根知底”,他们认为,投资基金的第一步,是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三个层面层层筛选,找到靠谱标的。
李亚中看重平台与经验,他选基的第一步是挑基金公司,优先选规模靠前、历史业绩优异的大公司,品牌背书能降低风险;第二步是看基金经理,从业年限长的经理,对风险的把控更成熟。
投资者小云(化名)表示,基金经理、历史业绩、最大回撤、夏普比率、基金布局行业方向、规模、换手率等均是她会认真考察的因素,对于重仓的基金,她还会持续追踪基金的季报、半年报动向,从中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对市场的判断等。鲁女士(化名)会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筛选近10年、近5年、近3年、近1年、近6个月等时间维度表现优秀的产品,记录下那些持续跑赢市场的基金。
李永昌选基的方法是“小步试错、长期验证”。先用小金额买入多只基金,再通过长期观察筛选,如果一只基金短期下跌后总能快速回升,还能持续跑赢比较基准,就算得上“好基金”。
合理进行资产配置也是让人安心的底气。田文退休前是精细化工高级工程师,作为理工科背景的投资者,她更相信数据和规律。基金配置比例严格遵循“2:4:4”,股票型、平衡型、债券型基金均衡搭配,明确自己的预期目标,务实、不投机、不贪欲。她用看数据、重逻辑的思维选基,参考客户经理推荐,但最终决策要看基金经理过往业绩是否稳定、行业主题是否符合政策趋势。
唐唐则擅长结合周期选行业,认为万物皆周期,没有永远下跌的行业,关键是在低估时布局。她通过政策面判断行业拐点:“一般政策反转到市场反转可能有半年左右的滞后期,从政策反转到政策扩散,再到实际影响行业基本面,期间有一定时间窗口,需要密集跟踪,比如2023年创新药政策反转时,就要跟踪政策落地进度,在政策反转到市场反转的滞后期分批布局,最终收获反弹红利。”
逆向投资的本质:闲钱投资与人性博弈
逆向投资是资深基民实现长期收益的进阶要义,但难点在于克服人性的恐惧。
田文投资近20年,她最长的基金持有了12年,平均收益率约为90%。期间她也经历过市场下跌的时刻,但始终坚信要对市场有信心。
“盈亏都是常态,就像人会生病,但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慢慢好起来,纠结短期波动只会徒增烦恼。我一般只会因为收益达到预期,且觉得短时间内可能难有更大突破,并且刚好有其他基金想入手、需要腾出资金时才会卖出基金。”田文称。
李亚中始终坚守“不追涨杀跌”的原则。“我不刻意判断市场恐慌还是狂热,就看宽基指数,平淡的时候买,高点的时候不跟风。”
不过,逆向投资并非盲目抄底。从事金融行业近30年的鲁女士建议,先判断行业是否有长期价值,再看估值是否处于历史低位,两者结合才是安全的逆向布局。在市场恐慌时,她会分批买入降低风险,例如,第一次买30%仓位,再跌10%补20%,避免一次性抄底被套牢。
之所以能做到逆向投资、长期持有,前提是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用能接受波动的闲钱投资。记者问这些投资者,最不希望新手基民犯的一个错误是什么?李永昌说,借钱投资是投资的大忌。市场波动的时候容易心态不稳,一定要用闲钱投资,用自己几年之内用不到的钱去投资,这样心态才会好。
闲钱投资也是李亚中的安全线。他见过太多朋友因为用生活费投资,在市场下跌时被迫割肉,“永远不要用短期亏不起的钱投资,这是我给所有年轻人的建议。”
长线投资、逆向布局,不借钱投资、不追涨杀跌,这是上述投资者反复强调的投资铁律,这样才能避免心态失衡,即使遇到较大的回撤也能从容应对,不会出现慌不择路“割肉”的现象。还有投资者把权益投资定位为“生活的补充”,赚了如锦上添花,短期亏损也不影响生活,心态自然平稳。
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复利带来的作用是非常好的经历和礼物,盈利不是偶然,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掌握正确的投资方法论,比预测涨跌更重要。毕竟,在资本市场中,慢即是快,那些愿意陪时间慢慢走的人,最终都会收获“时间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