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商业银行近年将“稳息差”的主要工作放在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和存贷定价管理上,这也是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今年部分上市银行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高管提到了持续加大低成本资金拓展,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的质量管理水平。
那么,作为影响净息差的关键因素,各家上市银行的负债成本和结构到底怎样?
聚焦负债质量
在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下,银行要留住活期存款资金显然不容易,尤其是在银行摒弃规模情结之后,负债质量成为一项重要指标,而争夺活期存款则是银行当前缓解息差下行的重要一步。
在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601398.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上半年的日均存款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大关。其中,工商银行的日均存款规模为33.13万亿元,农业银行的日均存款规模为30.42万亿元。另外,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银行(601988.SH)、交通银行(60132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四家银行的日均存款规模分别为28.38万亿元、18.31万亿元、8.83万亿元和15.74万亿元。
从贷款定价上看,国有大行公司定期存款的平均成本在2%左右,而个人定期存款的平均成本则在2%以上。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公司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分别为1.95%、2.3%、2.09%、2.25%、2.42%和1.88%;六家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则分别为2.04%、2.1%、2.11%、2.16%、2.51%和1.57%。
相比之下,国有大行的公司活期存款的平均付息率则在0.4%至0.7%之间。其中,中国银行的公司活期存款付息率最低,为0.44%,而交通银行的公司活期存款付息率最高,为0.7%。
而国有大行个人活期存款的付息率同比大幅下降,由2024年同期超过0.2%水平直接降至不到0.1%。
“活期存款的利率很低,谁的活期存款占比大,尤其是个人活期存款占比高,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肯定也最有竞争力。”一家券商分析师表示,今年上半年,国有银行存款定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为活期存款在整个存款中的占比持续减少。
统计数据显示,建设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在六家银行中最高,达到了42.1%,但是较2024年同期的43.55%下降了1.45个百分点。另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39.49%、39.86%、39.16%、30.84%和26.07%。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由于个人活期存款的付息率远远低于公司活期存款付息率,前者在总存款中的占比是银行低息资金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统计数据显示,在国有六大行中,农业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最高,达到了22.82%;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超过20%,分别为20.56%和20.05%;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则分别为19.29%和17.46%。
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家银行中,建设银行存款的平均付息率最低,为1.37%,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则分别为1.45%、1.42%和1.47%。
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建设银行聚焦打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结构合理的损益表,推动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有效扩充资金来源,深化挖潜增收,统筹平衡量价险,继续保持净息差同业领先的水平,稳住净利息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优质金融服务能力。
招行“一骑绝尘”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600036.SH)上半年的表现打破了传统“股份制银行资金成本比国有大行贵”的观念,成为股份制银行中管控负债成本的一个标杆。
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上半年的日均存款总规模突破9万亿元,达到9.04万亿元。其中,公司存款4.96万亿元,个人存款4.08万亿元。
从存款定价上看,招商银行公司定期存款付息率、公司活期存款付息率、个人定期存款付息率和个人活期存款付息率分别为2.08%、0.62%、2.18%和0.08%。
在活期存款占比和个人活期存款占比两项指标上,招商银行的表现都不俗。数据显示,上半年招商银行活期存款的占比达到49.72%,而个人活期存款占比高达21.58%。另外,该行上半年存款的付息率为1.26%,较2024年的1.6%大幅下降。
对比相关数据,招商银行上半年活期存款的占比位居行业第一,个人活期存款占比仅次于农业银行,而存款付息率表现仅次于邮储银行。
招商银行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彭家文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目前招商银行的存款成本已远低于同业的平均水平,活期存款占比50%,为行业最高,同时高成本、高定价存款占比低,可压降空间小,因此存款成本进一步下降的压力会更大。
除了招商银行之外,在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601998.SH)的活期存款占比在40%以上,而民生银行(600016.SH)个人活期存款占比超过了9%。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表示,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银行息差仍有收窄的压力。中信银行将坚持稳息差的经营主题,全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行业相对优势。其中,存款坚持量价平衡的发展原则,持续优化存款结构,不断深化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建设,稳住活期存款规模,同时继续严控资源性存款规模,按照匹配活期增量的原则进行安排。
记者发现,在股份制银行的存款表现中,虽然活期存款规模占比整体趋势在下降,但是部分银行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上升。由于个人活期存款的付息率低,这对于银行稳息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多数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有明显上升。其中,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000001.SZ)个人活期存款占比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601818.SH)个人活期存款占比增加超过0.8个百分点;兴业银行(601166.SH)和浦发银行(600000.SH)个人活期存款占比增加0.2至0.3个百分点。
由于净息差的下行压力,银行对活期存款这种稀缺资源的争夺只会越来越激烈。在多家上市银行的业绩发布会上,净息差问题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而下行趋势仍未见底。
“我们认为国内银行净息差下半年仍将承压,但承压程度较之前会有所减轻。”标普信评金融机构评级部总经理栾小琛表示。
据他介绍,目前市场对下半年LPR进一步下调存在普遍预期,而主要银行也已多次下调存款利率。因此,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影响净息差的因素是重定价周期和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居民储蓄偏好仍在加强,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银行负债成本下半年下降速度可能不及预期。”
一家华北地区股份制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该行今年新增了一年期以下低成本存款增量考核,指标的权重为30%。同时,鼓励通过支付结算、代收代付、资产配置等服务吸引客户沉淀资金。
该人士向记者透露,除了代发工资、代缴费等业务之外,做大财富管理业务也是吸收低成本存款的一个主要方式。之所以招商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会如此之高,这与其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密切相关。“高净值客户对资金流动性的要求非常高,很大部分是不会做定期存款的,而更容易放在活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