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交通银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在信贷业务方面,交行副行长殷久勇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受市场因素影响,当前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较一季度有所减弱。“和市场大多数同业一样,我们在二季度、包括在7月份,对公贷款增速有所放缓。为此,我们更加重视强化信贷项目的储备。”
他表示,交行正全力推动信贷项目储备的提质扩容,项目储备的重点也聚焦在国家的“两重”、“两新”、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交行实现归母净利润460.16亿元,同比增长1.61%。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5.4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9%。不良贷款率1.28%,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具体看,主要业绩指标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盈利保持韧性,净营收实现正增长。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净经营收入1,334.98亿元,同比增长0.72%;其中利息净收入852.47亿元,同比增长1.20%;报告期内,集团净利息收益率1.21%,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16%。
二是,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力度加大。总量上,报告期末,集团客户贷款余额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增幅5.18%,同比多增1,327亿元;结构上,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增幅5.57%,境内行民营企业贷款增幅9.04%,境内行个人消费贷款增幅18.06%。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资产质量总体稳健。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28%,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56%,较上年末上升7.62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处置不良贷款378.3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实质性清收203.7亿元,同比增长54.3%。
做足项目储备深挖重点领域信贷需求
当前实体融资需求略显不足,使得银行业信贷投放愈发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9日,殷久勇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介绍称,今年以来,交通银行积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整体的信贷投放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总量方面,到6月末,集团客户贷款余额已经接近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增幅5.18%,同比多增1,327亿元。
具体投放来看,对公贷款的整体增长较快。到6月末,集团境内人民币对公贷款比年初增加3764亿元,增幅7.18%,同比多增1188亿元。其中,交行进一步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主动把握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机遇,加大对服务消费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发展。上半年,境内行人民币个人贷款的增量高于2024年同期水平。”他指出,上半年实际贷款增长情况看,整体投放进度符合预期,已经超过全年计划目标的60%。
他表示,交行将锚定全年贷款增量目标,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对公贷款方面,将聚焦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的相关项目,以及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个人消费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消费贷款业务。
“同时我们也看到,下阶段交行的临期业务增多,叠加专项债发行以及同业竞争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贷款增长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为此,他表示交行将抢抓政策窗口,围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并购贷款、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领域,挖掘潜在的业务需求,全面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关于重点区域,到6月末,交通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增长6.9%,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接近30%,较上年末提升0.46个百分点。他提到,在上海,交行对公贷款的份额保持持续提升,上半年实质性贷款增量排名市场第一。“我们也关注到,交行对公信贷的区域格局,仍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导,其中科技、绿色、基建等领域,还将是我们未来信贷业务的核心增长点。”
资产质量改善的同时信用卡不良率有所抬头
资产质量方面,今年以来,交行的资产质量核心指标在持续改善。到6月末,集团的不良贷款率是1.28%,较去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但先行类的指标,例如关注贷款、逾期贷款比例却有所抬头:关注贷款比例6月末在1.5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逾期率1.41%,比年初上升0.03个百分点。
对此,交行副行长顾斌在业绩会提问环节介绍道,这主要是零售类的贷款风险有所显现。从今年以来,集团新发生不良的情况来看,和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其中在零贷、小企业、信用卡方面新发生的不良率有所上升。
“我们在不良贷款发生裂变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加强了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他指出,今年上半年,交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78亿元,同比增加27.9%。
境外分行的一些大额项目处置也取得突破,通过大力催收、处置,使得集团不良贷款率有望实现逐渐好转,预计到年底,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等指标还会继续保持平稳。
他提到,今年以来,交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持续优化对资产质量的前瞻预判和管控,对风险类客户进一步完善减退加固的管理机制。对重点领域的风险,加强防控,强化统筹协调。
“比如我们支持重点省份的化债和平台的转型发展,统筹推进房地产业务发展和风险的防控,推广上线零售信贷、小企业风险评估的工具,对高风险的产品和客户实施精准的定位,从目前来看,我们相对关注的还是房地产行业、零售信贷和小企业业务的资产质量管控。”顾斌指出,下阶段交行将重点从3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加强对逾期贷款的管控。进一步健全从监测到催收的全链条风险管理链条,抓好日常监测,对于临期贷款,加强监测、提示、催收,充分掌握大额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对重点的板块、重点产品的风险特征加强分析,提前介入。从源头端进一步优化对客户、产品的准入策略,力争对风险的管理能够实现前端到后端的有效管理。
二是对重点行业和区域加大管控。努力实现对风险“想得到、看得清、管得住”。持续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对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大投放;风险监测管理方面,研判存量的业务风险,及时修订、完善授信政策;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政策导向下,市场运行、房企趋势性变化加强研究,统筹好各个区域房地产项目融资规划的风险防控。
三是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深化AI的技术应用。在推动AI技术和风险管理的场景融合方面,能够提升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交行有信心来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努力地来实现集团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他表示。
“精耕细作”稳息差:压降低收益资产规模、定价精细化管理
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两高一低”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从已披露的半年报来看,多数上市银行资产端收益仍处于下行通道,资产成本管理已成为各家银行的重中之重。
对于息差话题,周万阜副行长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问题。上半年我行净息差为1.21%,同比有所下降,主要受资产收益率下行影响。5月人民银行下调政策利率,后续资产业务收益率仍将承压。同时,我行也与市场主要银行同步下调了存款挂牌利率,多个品种均有较大幅度下调。”
他指出,短期来看,资产和负债两端利率下调的影响相互对冲,整体呈中性。但从中长期看,若不考虑新的利率调整,更有利于息差逐步趋稳。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挂牌利率下调对负债成本的改善效应会逐步释放。
展望后期,息差仍面临进一步下探压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压力有望缓解。资产端受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有效需求不足、同业竞争及LPR下行等因素影响,收益率仍将继续下行。负债端随着挂牌利率下调,付息率也会逐步下降,后期效果将更明显。
总体判断,息差降幅将较前两年收窄,并逐步趋于稳定。为应对当前形势,交行采取多措并举稳定息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更大力度和数字化手段,做实客户基础,拓宽客群;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努力提升低成本存款占比,压降低收益资产规模;三是加强定价精细化管理,平衡总量增长与息差稳定,优化定价策略并严格落实利率治理机制。
上半年交行存款增长良好,同比多增2710亿元,总额增加3710亿元。结构上与行业趋势一致,定期存款占多数,各类存款均以定期为主。预计全年存款总量仍将保持同比多增,结构上定期占比仍较高,个人存款占大头,但对公存款占比也会较去年有所提升。
他指出,为降低存款成本,交行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支付结算、财富管理、投行等综合服务提升客户黏性,努力增加活期存款;二是继续压降结构性存款及部分高成本企业存款;三是加强存款定价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