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年份白酒市场繁荣背后:标准缺失暗藏信任危机

2025-08-26 03:02:00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酒是陈的香”,年份老酒以独特的“时间魅力”,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在传统印象里,年份酒经长时间陈酿,口感更醇厚、香气更浓郁

“酒是陈的香”,年份老酒以独特的“时间魅力”,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在传统印象里,年份酒经长时间陈酿,口感更醇厚、香气更浓郁,同时还具备一定收藏价值。

然而,酒局上,面对包装精美的“XX年陈酿”,内行人士也难免质疑:价值不菲的年份酒,究竟含几滴老酒基酒?

白酒年份酒市场乱象背后,是标准缺失、造假严重带来的信任危机。相关部门已经出手。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唯有行业协会、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推动年份酒市场真正健康有序发展。

真假年份酒

白酒营销竞争激烈。

今年6月22日,洋河大曲以“真年份、真老酒”为卖点,推出零售价59元的年份酒,贴近大众市场。洋河股份称,该酒延续经典绵柔配方,优选核心产区基酒,100%三年陈。发布会上,洋河股份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将在供应链优化、新品开发、数字化营销、人工智能应用等维度发力。

孰料,8月初,今世缘经销商发布两张“火药味”海报,文案“3年?5年?10年?原浆、真年份?无论年份多少,好喝才是王道”被指暗讽“真年份”新品。

随后,今世缘紧急澄清海报“非官方发布”,董事长顾祥悦公开表态“只讲自己好话,不讲别人坏话”。这场风波表明,白酒企业竞争已从市场份额争夺,转向年份酒标准话语权较量。

白酒行业挤压式竞争加速,各大酒企将年份酒视为穿越行业周期的利器,头部酒企凭借基酒储备优势大力布局。

早在2019年,舍得酒业就提出“老酒战略”,在品质、品牌、市场等“基建”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明确以“老酒战略”为核心逆势突围。

2024年,一对1971年交杯牌珍稀陈年五粮液被拍出200万元高价,坚定了五粮液的老酒战略。五粮液表示,随着“少喝酒、喝好酒”“存新酒、喝老酒”的理念盛行,白酒产业未来将持续发力老酒市场,升级陈年老酒防伪系统,上线官方旗舰店。

2025年,珍酒等品牌纷纷推出年份酒新品。6月,珍酒李渡推出“大珍·珍酒”,建议零售价888元,酒基酿造时间均早于或等于2020年,以20年老酒调味。

年份白酒价格溢价惊人,一瓶“10年陈酿”售价可达上千元,而同系列非年份酒产品仅200元—500元。市场结构上,年份酒品牌集中度高,酱香型老酒成消费者首选,1000元—5000元是较为集中的价格段。茅台陈年老酒备受青睐,贵州茅台酒15年、30年、50年等是高端市场“天花板”,京东平台上,茅台50年53度500毫升装酱香白酒售价达26999元,远超标准版飞天茅台。

行业标准混乱

随着消费者对白酒品质、口感追求的提升,年份酒凭借独特风味与稀缺性,成消费市场新宠,规模显著增长。过去五年,中国年份酒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20%,电商平台年份酒销售额逐年攀升。

京东超市与中国酒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5年京东超市陈年白酒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中国陈年白酒市场交易规模已破13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增至1500亿—2000亿元。

市场扩张的同时,年份酒在工艺规范、年份界定、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模糊概念、虚标年份等乱象频发。目前,行业对年份酒认定无统一标准,标准缺失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酒类营销专家、知趣营销总经理蔡学飞认为,年份概念缺乏客观统一标准是行业现状。虽有相关规定与认定,但无强制约束力,企业对年份酒产品的定义多为自主行为,与消费者脱节,引发认知混乱。部分企业浑水摸鱼、以次充好,损害了行业形象与消费者利益。

例如,不同酒企对年份酒界定各异:有的以基酒陈酿时间为准,有的以成品酒灌装时间为准,有的以陈年基酒占比为准,甚至有企业将年份当营销噱头随意标注。这让消费者购买时困惑不已,难辨真实品质。

事实上,标准缺失和造假问题已引起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重视。中国酒业协会积极推动年份酒标准制定,力求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明确表示,年份酒标准体系构建是系统工程,也是中国酒业产品标准体系中最复杂的系统,目的是确保标准实施规范,是中国酒业真实年份表达的完整体系。

自2006年开始,中国酒业协会便着手筹备制定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2019年正式发布《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该标准核心是,年份表达需为最低酒龄,即产品所有基酒加权平均酒龄大于标注酒龄;主体基酒占比至少80%,且这80%需在第三方监督核查下标签标注;另外20%不予标注,是尊重白酒不同香型酿造原理及企业产品品质表达的核心技术、自主技术。

遗憾的是,此标准仅为行业自律规范,无法律强制力。截至目前,仅部分白酒企业通过认证,仍有大量企业游离在外。

需多方合力保真

“老酒真假难辨、年份虚标、价格虚高且无后续价值管理,严重破坏消费者信任与行业生态。”中国酒业分析师肖竹青对记者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年份酒市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老酒估值没有社会认同的官方标准;部分企业或机构推出的老酒价格虚高且不稳定,“割外行韭菜”,影响行业信任;二是现有渠道狭窄,仅歌德、华致酒行等少数规模企业主推,更多是烟酒行和门市部自行交易。

对此,蔡学飞认为,整治需从产业链各环节入手。生产端,严查基酒来源与工艺合规性,强制年份酒采用第三方认证并建立区块链溯源体系,杜绝“串酒”勾兑和调色伪造行为;流通端,强化包材市场监管,切断伪造标签、做旧包装供应链,将物流企业纳入监管堵住假货流通;销售端,整治电商直播虚假宣传,要求明示基酒年份及比例,对“窖藏”“原浆”等模糊表述制定强制性标注标准,加强消费者知识普及与维权意识培养。此外,还需建立“黑名单”联动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蔡学飞指出,联动机制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深度绑定与社会共识建立,需与电商平台建立联防机制,强制“年份酒”关键词触发区块链溯源验证,推动平台签订《产区联管协议》,对单价低于成本线的年份酒实施流量限流,并共享销售数据;监管层面,联合市场监管总局追究纵容售假平台的连带责任,维护守法商户利益,最终形成“源头认证+平台共治+消费者举报奖励”的闭环治理体系。

肖竹青肯定了部分企业的老酒战略努力,如泸州老窖发布“瓶储年份酒收藏价值指数”,认为这是行业的正向引导典范,有助于建立消费者信任,推动老酒市场健康发展。

当前,中国白酒年份酒市场经快速扩张后,正处于关键转折点。解决标准缺失与信任危机,既关系消费者利益,也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

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唯有行业协会、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产品品质,才能推动年份酒市场真正健康有序发展。

总的来说,真实的年份酒是品牌与消费者构建价值沟通的方式,核心在于“真”。真实的年份应是企业的庄严承诺,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理由。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