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券市场显著承压,对此,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一方面,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带来资本利得亏损;另一方面,传统的债市投资逻辑失效。理论上而言,当前债市定价的三要素——资金面、基本面和政策面均支持利率下行,但市场进入了由风险偏好单变量决断的定价状态,使得“看股做债”走向极致。
展望后市,机构认为,最悲观的阶段或已经过去,债市有望回归自身的定价逻辑。在债市大幅调整后,无论是交易型机会还是配置型机会都已显现。
债市演绎“看股做债”逻辑
近期股票市场的行情压制了债券市场的表现,债市长端调整尤为显著。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22日,8月以来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0.76%,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下跌2.64%。债券基金业绩受到较大拖累,逾七成纯债型基金收益为负。
具体来看,截至8月22日,有业绩统计的2455只纯债型基金(按基金主代码统计),8月以来的平均收益为-0.18%。其中,1725只基金的净值下跌,占比为70.26%,近50只基金跌幅超过1%。不少基金甚至已经跌去了今年以来的涨幅,478只基金的年内收益告负。
分类型来看,中长期纯债基金表现相对更弱,在2065只该类型基金中,有1587只净值下跌,占比为76.85%,平均收益为-0.22%。相比之下,390只短期纯债基金中有138只净值下跌,占比为35.38%,平均收益在0附近。
近两个月来,资金从债券市场流出明显,多只债券基金遇到大额赎回。据不完全统计,7月初至8月25日,有近60只基金因发生大额赎回而发布提高基金份额净值精度的公告。其中,股票型基金仅有6只,其余均为债券型基金。
对于债市调整的原因,国泰基金分析认为:近期股票市场的上涨显著分流了债券市场的资金,机构大类资产配置向股市倾斜,持有长久期债券的交易盘主动调整持仓结构。方正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清荷表示,近期市场资金面偏紧,机构“情绪性”抛售升级,比如基金通过“买短卖长”降低久期,券商自营也有大量卖盘,推动了市场调整。
在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看来,当前基本面对债市并无明显利空,资金利率也维持低位,央行亦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等,但债市表现仍然偏弱,意味着当前债市的主导逻辑正在发生转变,主要受制于风险偏好提升下的资产再配置行为,或折射出当前债市所依托的宏观叙事基础已出现变化。
“股债跷跷板”效应将减弱
虽然债市近期因“股债跷跷板”效应承压,但上周三和周五上证指数涨超1%的两个交易日,债市调整幅度却较为有限。8月25日则呈现“股债双强”格局,股市延续上涨,3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4个基点。国盛证券杨业伟固收团队称,这显示出债市对股市的敏感度存在下降迹象。
“前期股市对债市形成较大压力,主要缘于交易型机构持仓较高,对市场影响显著。同时,大量配置型机构资金并未随之波动,这构成了债市的基本稳定力量。随着债市不断调整,交易型机构被迫快速减仓,其边际影响将逐步减弱。”杨业伟团队认为,未来交易型机构进一步减持的空间已有限,债市演绎有望回归自身的叙事逻辑,对股市的敏感度将逐步下降。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上周债市已近乎走出独立行情,反映出当前各品种收益率或已具备初步性价比,配置力量在进场。同时,机构的定力也在增强,比如上周基金净卖出的规模远小于7月下旬的情形。他认为,随着美国回归降息通道,全球降息的压力得到缓和,国内降准降息、央行重启买债等系列“宽货币”政策空间将相应打开;且经历跨月后,9月初资金利率或将重回低位,对债市也形成一定支撑。
“每调买机”策略延续
“每调买机”是一种逢低加仓的交易策略。随着债市持续调整,资金开始逢机买入。Wind数据显示,上周30年国债ETF、30年国债ETF博时分别净流入34.7亿元和24.9亿元,科创债ETF招商和科创债ETF鹏华也分别净流入26.8亿元和22.9亿元,在全市场ETF中均位居前十。
兴证固收团队表示,债券产品出现一定赎回压力,但银行理财规模整体保持稳定,资金并未大规模从债券产品和银行理财流向权益市场。超长债大幅调整后,30年国债ETF甚至涌入大量抄底资金,说明债市不缺增量资金,收益率调整至一定位置后仍有大量资金流入。
展望后市投资策略,其认为总体应保持防御思维,择机把握超跌后的修复机会。10年期国债收益率调整至1.8%附近后,或已经具备交易反弹的波段机会。在负债端稳定的前提下,短久期信用债仍然具备抵御波动的价值。
李清荷也表示,短期波动并不改变长期方向,当前的债市调整恰是配置机会:对于交易型资金,可关注利率冲高后的回调窗口,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临近1.8%的位置时具备布局价值;对于配置型资金,建议坚定持有高评级信用债与中短端利率债,以锁定票息收益。“在这个阶段更要沉住气,不宜轻易离场,随着时间推移,债市的投资价值越往后越值得期待。”李清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