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发射塔像是一根静默的银针,矗立在天地交界的旷野上。这是肯尼迪航天中心到访者对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使用的卡纳维拉尔角40号航天发射复合体(SLC-40)最深刻的印象。
SLC-40属于美国“东部发射场”,同时被泻湖与大西洋紧紧包围。它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梅里特岛,是火箭借助地球自转飞向赤道轨道的理想出发点。这里气候常年温和,鲜有严寒,有利于维持高密度的发射节奏。
在SpaceX从美国政府租赁的三个发射场中,由SLC-40承担的发射任务最多且密集:2024年,SLC-40共发射了62枚猎鹰9号火箭,平均每6天发射一枚,几乎占SpaceX全年发射总量的45%。同年,用于发射“星链”(Starlink)卫星专用任务又占据了猎鹰火箭发射任务总数的三分之二。
“星链”是SpaceX 在2015年提出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其原理是让低轨道卫星充当空中中继,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了无死角的信号覆盖。对于“星链”,SpaceX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对它有宏大的计划。
事实上,SpaceX正领跑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025年08月19日,SpaceX已经进行超过290次星链专项发射任务,累计发射“星链”卫星数量达9440颗(含试验星及模拟星),在轨星链卫星数量超8100颗,是目前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最多、发射频率最快、规模最大的星座项目。有关星链的最新动作,是8月18日,SpaceX在2025年内第100次使用猎鹰9号火箭进行发射,具有里程碑意义。
马斯克的星链狂想,也鼓舞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同行们,一场围绕太空基础设施的全球竞赛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过去一年,诸如鸿擎科技、银河航天、垣信卫星、吉利星座等上下游新兴公司奋起直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SpaceX在低轨卫星互联网市场的领先地位,向世界展示了建设“中国版星链”的决心与能力。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有关“中国版星链”的“快发射”、“占频轨”和“可商用”的三条主线,正逐渐清晰。
快发射:刷新星座部署节奏
放眼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根据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Jonathan McDowel统计的数据和欧洲空间局数据,截至2025年8月,全球在轨活跃的卫星数量超过1.2万颗,且仍在快速增长,其中活跃的低轨卫星数量超过8100颗,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呈现出卫星规模化部署和低轨化发展的强烈趋势。
即使是最迟钝的航天领域观察家也会同意,我国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正在提速——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期间,短短21天时间内,我国成功发射了多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7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7月30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8月4日,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我国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8月9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发射升空,11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8月1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8月1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国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卫星发射升空。
这是一个发射频次正在显著加速、持续扩大规模的时间点。其中,“国家队”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星网”)在发射任务上的一路“狂飙”,尤其令行业瞩目:从7月27日到8月17日,短短21天里,中国星网连续完成了5次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组网发射任务,动用了4种不同型号的火箭。刷新了国内高密度组网的发射纪录,也意味着中国星网牵头管理的中国首个巨型卫星互联网计划“GW星座”进入了高强度、常态化连续发射阶段。
组网节奏提升背后,是工业化批量能力成形与政策协调提速。自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为商业航天开闸放水以来,近年来,各地支持商业航天不断,为市场参与方提升了信心。
政策的鼓励引导了大量社会资本和高素质人才涌入,一位商业航天分析师观察到,诸多要素加速聚集,促成了企业在技术上快速积累与突破。尤其是卫星低成本批产能力的形成,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密集发射成为可能,卫星的密集部署反过来加速了星座组网进程,从而将市场规模预期推向新的高度。这是一个从政策引导到产业实践,再到市场反馈的完整良性循环。
GW星座之外,另一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千帆星座——制定了明确的部署计划,该计划分三期:一期部署648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二期部署1296颗卫星,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三期规划超过1.5万颗卫星,提供多元融合服务。
千帆星座由上海市国资委投资的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垣信卫星”)实施。截至2025年8月20日,千帆星座已完成5次发射,成功将9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值得注意的是,据垣信卫星2025年发射服务项目招标公告,2025年计划完成162颗卫星的发射任务。
民营商业航天力量已经成为加速发射重要变量。于8月4日成功发射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就由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批量研制,意味着民营企业首次承担此类卫星批量研制任务,表明商业航天企业已深度融入国家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提升发射效率和部署速度的重要力量。
不过,在星座部署的规模与速度上,SpaceX以其超高的发射频率使其成为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星座项目。相比之下,中国星座正处于起步加速阶段。尽管在2025年呈现密集发射的态势,但无论是计划部署规模(如“中国星网”计划在未来十年发射约1.3万颗)还是当前在轨数量,都与星链存在阶段性差异。
占频轨:抢夺未来发展先机
推动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必须快”的,还有频轨使用权的争夺。
根据负责分配无线电频率使用权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则框架,申请到卫星频轨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2年内完成10%的卫星部署,5年内完成50%,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在2026年前完成大批卫星的发射。
银河航天频率负责人杨文翰向记者介绍,频率和轨道都是稀缺资源,需要在一定的规则管理下使用。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通信、测控、数传等都是通过无线电进行传输,无线电频率可以理解为无线电传输的通道资源,频率资源也有类似交通规则的“无线电规则”进行管理,使用频率之前需要先申请,以保障各卫星的使用频率不会相互干扰。
此外,对于低轨卫星而言,轨道可以理解为卫星的航线,不仅有交通规则管理,同时,由于频率干扰情况与卫星运行位置强相关,因此,轨道资源也需遵循无线电规则管理,需要与频率资源一起申请,以保障卫星的运行安全以及卫星的用频安全。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分配太空频率和轨道资源的总原则是‘先申请先得’,建议我国卫星网络资料申报管理流程,采取国际上普遍做法,即降低向国际电联申报频率和轨道资源的门槛,将监管重点后移至电台执照和频率许可上,将有助于我国在频率和轨道资源布局上建立竞争优势。”杨文翰表示。
对于太空频率的分配,技术上仍有解决空间。杨文翰介绍,除了及早布局高频段的频率资源外,频率兼容技术等的突破也能缓解太空频率资源紧张的问题,目前,银河航天开展了大量低轨互联网卫星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干扰仿真研究,提出了多种有效且可工程实现的干扰规避措施。后续银河航天还将开展基于频谱感知的频率共享技术研究,为最大化利用频率资源尽一份力。
然而,全球太空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加速星座组网是为了在宝贵的轨道和频率资源被他国占满之前,为中国争取一席之地,避免在未来的太空基础设施中陷入被动。
时间依然紧迫,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约5.7万颗卫星。中国的互联网星座距离完成这些指标还差尚有巨大差距,而仅在SpaceX的星链计划中,就要未来几年内前将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
即便乘上政策东风,中国企业要想追赶SpaceX也绝非坦途。SpaceX不仅有规模和积淀,奔跑的速度也非常快。马斯克在2021年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视频连线时就称,星链“整个项目的总投资‘很多,真的很多’,可能达到200亿–300亿美元”。例如,SpaceX就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和数百亿美元,不惜经历多次失败,专注于攻克火箭回收和复用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商用:奠定星座万亿市场基石
星链作为马斯克的一项著名狂想,承载着多重宏大愿景。比如,他曾认为星链可以用来弥合数字鸿沟,全球仍有约26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是解决偏远地区、海洋、沙漠等地面网络覆盖难题的最佳方案,构建服务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
目前,商业航天仍处于市场培育早期,当产业化的空间打开,星座的市场规模将会迅速增长,太空经济和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作为千帆星座的实施主体,垣信卫星已进行了一些应用落地的尝试。1月6日,垣信卫星宣布通过接入千帆星座,多款智慧农业行业解决方案在香港开展商业示范应用。4月24日,垣信卫星宣布与泰国国家电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千帆星座低轨卫星宽带网络服务能力,提升泰国偏远区域卫星通信能力、共同开拓卫星宽带网络市场应用,共同开发低轨卫星新商业模式。
在全球市场,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太空经济规模在2035年有望达到1.79万亿美元。高盛认为,未来五年全球预计将发射7万颗低轨卫星,低轨卫星潜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50亿美元增加到2035年的10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工信部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星座商业化的不确定性还在于,是否有可靠、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以及成熟的卫星制造能力。
对于前者,在技术上,SpaceX目前保持领先,已经做到能部分重复使用。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为例,它使用了垂直起降的回收技术,其第一级助推器B1067最多已经飞行29次,复用使成本显著下降,业内对单次边际成本的量级估计在千万美元级。
基于SpaceX的发射经验,业界相信,是否能尽快解决可重复使用火箭的问题,对中国的低轨卫星星座的未来至关重要。有民营火箭企业负责人此前告诉记者,目前其火箭发射成本大概是每公斤5万-6万元,而未来通过可重复使用,成本能降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
在中国,据了解,类似于猎鹰9这样“常态化回收并复用多次”的在役运载火箭仍待突破,但回收级别的工程化试验已进入倒计时,未来两年将是成败见分晓的关键窗口。
制造卫星则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工作,即使有可重复使用的火箭,建立稳定的发射节奏也不容易。SpaceX花了好几年时间才解决了这些问题。
从目前来看,在卫星制造方面的工程实施能力方面,中国航天的技术积累达到了可以支撑类似星座建设的程度,低轨宽带星座卫星的数量必须足够多,必须要批产,达到产业化水平,要像造汽车甚至造手机一样,让卫星从生产线上一件一件出货,成批检测,成批装入火箭发射入轨。
这其中,商业航天民营企业成为“造星新势力”,在研发产线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方面开拓出卫星批产新赛道,通过设计定型、工艺定额、试验裁剪、流程优化、节拍平衡、模块化装配、自动化测试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卫星生产效率。
银河航天卫星制造工程师孙朋朋告诉记者,传统科研模式的卫星制造工厂已经转变为工业化产品批产模式,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卫星批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推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银河航天卫星制造生产线融合了人机协作理念,借助装配机器人、智能设备以及数字化制造系统等尖端技术,打造了100至2000公斤级卫星的完整制造链条。产线可以满足年产100至150颗中型卫星的研制能力,研制周期缩短80%,使得批量造星成为可能。
参与了8月9日捷龙三号运载火箭任务的吉利星座介绍,在商业卫星制造上,吉利星座的全部卫星均由位于浙江台州湾新区的吉利卫星超级工厂自主制造。该工厂是全球首个深度融合汽车制造与航天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通过引入汽车行业的自动化、柔性化制造模式,实现总装、集成、测试流程的全面智能化。单颗卫星生产周期缩短至28天以内,年产能力可达500颗,显著提升了低轨卫星的制造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随着“摩尔定律上天”效应显现,航天技术加速迭代,卫星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大型卫星星座项目的获得加速发展。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航天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太空新基建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摩尔定律上天”指,航天领域的技术正变得像电脑芯片一样,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强,而成本则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