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区域中心战略成效显现:中国东方教育的战略升级样本

2025-05-23 16:07:00来源:界面新闻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在职教行业深度变革的浪潮中,中国东方教育的战略升级可被视为一个典型样本。 这家职业教育巨头近期战略升级区域中心布局,投入

在职教行业深度变革的浪潮中,中国东方教育的战略升级可被视为一个典型样本。

这家职业教育巨头近期战略升级区域中心布局,投入30亿元重点打造多校区集成的区域中心网络,通过自有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建设,强化对周边生源的辐射能力。作为集团战略级项目,该计划在优化11所校区资源的基础上,显著提升规模效应与办学效率,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更为办学层次向技师学院升级提供了核心支撑。

这一决策看似突破常规,实则是职业教育行业结构性变革的缩影——传统租赁模式难以承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分散校区的管理碎片化与租金成本攀升,倒逼企业向“区域中心”模式升级。同时也折射出,职业教育机构从粗放扩张向集约运营的升级逻辑,更揭示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深层规律。

随着财报数据的出炉,逐渐验证上述战略已初现成效——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51.38%,净利率攀升至12.46%,中国东方教育的区域中心战略正勾勒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整个职业教育发展要想上一个台阶,实现更好的质量提升,必须要有区域中心。”中国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助理、投资并购部部长华军曾在采访中对界面教育称,这对于集团的长期发展来说,也是安身立命之本。

01 | 从“遍地开花”转向“区域聚焦”

中国东方教育曾经历快速扩张阶段,通过灵活的租赁模式积极布局三、四线城市教育市场,高峰期年均新增校区20-30所。即使在2019-2021年仍实现逆势扩张,保持每年新建约20所学校的速度。2023年财报显示,当年的校区总量高达245所,达到历史高峰。与此同时,过去几年集团三年制长期课程学生比例也在持续增加。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集团主动推进校区网络提质升级。针对部分低线城市生源分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整合师资和设备投入,提升管理集约化水平。同时,积极应对租赁市场波动,推动办学模式持续优化。

建设区域中心成为破局之法,即从“遍地开花”转向“区域聚焦”。

最早在2019年,赴港上市的关键节点,中国东方教育在招股书披露了一项重大决策——豪掷19亿元、将45%的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区域中心建设,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及西安五个城市筹建区域中心。

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集团逐渐发现原计划提出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目标城市属于经济发达区域,大面积土地资源紧缺且土地成本较高。尤其是北京,考虑到人口疏解,很多教育机构及大学甚至已经往主城区外的区域搬迁。

上市之后,集团迅速调整战略,在区域中心的选择上锚定了这两个关键点:第一,必须得是人口和生源大省,集团所在区域在校生人数超过万人。第二,当地政府有明确的职教发展目标,并提供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

目前,安徽、四川、山东、贵州和河南五省的职教产业园已投入运营;同时,山东职教产业园三期和江苏职教产业园正在建设中,江西职教产业园也已进入规划推进阶段。

据华军透露,除上述五大招生省份外,江苏南京、江西南昌也成为首批区域中心规划的一部分。中国东方教育计划未来两年内完成项目建设及落地,预计2026年前全部投入使用。

集团预计,等职教产业园全部落成后,集团将具备足够的职教产业园以满足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需求。与此同时,职教产业园还将为集团的七大品牌学校╱中心(新东方、美味学院、欧米奇、新华电脑、华信智原、万通和欧曼谛) 配备先进的教学和实训设施,以巩固集团的市场领导地位和品牌地位。

此外,职教产业园还将容纳其研发中心、人力资源和营销中心,并作为教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在各自指定的区域内开展工作。

上述提到的校舍租金支出压力也将大幅降低,并改善校舍环境,以增加长期课程学生的稳定性。该集团认为,职教产业园将成为增加学生对本集团教育服务需求的主要动力,并可在未来达成协同效益。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成本压力与分散管理难题,中国东方教育通过关停并转亏损低效网点,节省校区租赁成本、行政管理人员成本和营销费用,从而实现招生和降本增效的规模效应。

截至2024年底,经调整策略,该集团主动调整前期扩张布局,整合11家三、四线校区资源,使全国校区总数优化至233家。

从外界环境和政策来说,特别是疫情结束之后,各地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问题是技能人才的匮乏。国家政策的宏观支持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为转型注入确定性。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折。该方案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这一政策框架为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今年,《关于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模式,覆盖农村转移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并探索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分担培训费用的机制,每年补贴培训超1000万人次。国家层面的政策突破,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方向与动能。

地方层面,也纷纷尝试将政策红利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如河南省推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计划,目标到2025年全省持证人员达3000万,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40%,并重点围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河南码农”“豫菜师傅”等十大省级人力资源品牌。

四川省则将“天府技能小镇”列为省级重点项目,以中国东方教育集团为主体,整合新东方烹饪、万通汽车等院校资源,规划1500亩职教产业园,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川菜产业人才,每年输送8000名技能劳动者。地方政策不仅聚焦规模目标,更注重与区域经济结构升级的深度绑定。

02 | 区域中心战略成效初显

这一转型的成效也在实践中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券商机构对区域中心的盈利模型测算,规模化运营将显著优化成本结构,并提升中长期利润率。

具体来看,2025-2027年集团的资本开支分别为7亿、6亿、5亿左右,区域中心建设期结束之后将以维护性开支为主。集团自2021年开始进行区域中心建设,粗略假设将建设7个区域中心,每个区域中心资本开支6亿元,建设周期2-3年。

考虑到江苏区域中心于2024年7月开工建设、江西项目规划中,预计仍有超过10亿元资本开支投入。随着区域中心建设完成,以及院校关停并转退租,预计2026年以后将以5亿以内的维护性开支为主。

由于中国东方教育过去采取租赁为主的办学模式,随着区域中心逐渐建成,已有学校逐渐搬迁进入区域中心,原有租赁物业陆续退租,预计建成前三年折旧摊销与租金持平或略高,建成后五年左右折旧摊销带来成本端大幅优化,10-15年有望收回资本开支。

区域中心主要建设在生源大省的省会城市,除了已有学校学生搬迁进入,预计招生虹吸效应增强。据民生证券研报显示,按照中国东方教育各区域中心的辐射范围和当地生源,一个成熟的区域中心在校生规模预计可达1.5-2万人,安徽合肥区域中心由于规模较大且生源积淀深厚,其在校生规模可达3万。

得益于规模效应,区域中心的教学相关消耗品等变动成本的收入百分比,将略低于普通办学网点。进入成熟阶段后,集聚效应叠加品牌效应,招生对于营销活动的依赖将有所降低,上述券商预计,销售费用率将低于20%。规模优势下各区域中心毛利率可达55%-60%,净利率或达20%。

实际上,近年来的财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东方教育2024年财报显示,集团全年实现收入41.16亿元,同比增长3.5%,毛利润21.15亿元,同比增长10.8%,股东净利润5.13亿元,同比增长88%,毛利率及净利率分别提升至51.38%及12.46%。此外,该公司拟派发末期股息每股0.22港元,股利支付率达93.5%,股息率近4%。

费用方面也在持续优化,2024年该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行政费用率及融资费用率分别为23.66%、12.34%及2.87%,同比分别下降2.4个、13.72个及0.63个百分点,整体期间费用率为38.87%,同比下降16.75个百分点。

毛利率提升正是因为公司主动关停并转一些校区,从而带动毛利率上升。销售费用率下降的原因是公司主动调整招生策略,控制招生投放费用,对于一些在校生命周期短的专业、以及公司不擅长的专业方向控制费用投放。

“公司不再一味追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收入端的快速增长,而是将重心转向利润释放的优化。”谈及中国东方教育未来二至三年的规划,华军曾表示。

03 | 与地方产业形成“双向赋能”闭环

随着区域中心的逐步建成以及关停并转一些亏损校区,未来成本的下降是看得见的。但是,只是降低成本还不够,未来能否成长的关键是,能否有效提升招生人数和学费,以及教学质量与就业竞争力,以实现规模效益。

从办学层面看,自建区域中心是提高办学品质、实现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大规模的区域教学中心建设将集团各类品牌课程集中在一起,在师资团队、教学设施、课程多样性上更加完备,有助于培养复合人才。同时,多专业并行教学降低重复开支,同时提升招生竞争力。

以烹饪业务为例,创业型学员不仅需要学习烹饪技术,还要熟练掌握包括运营外卖平台、商业推广等知识。综合性区域中心能够满足市场的人才技能需求,提高学员就业创业率。

中国东方教育在教学硬件设施配备、资金上的投入也不吝支持。界面教育此前在线下探访中国东方教育安徽总部和成都区域中心时注意到,集团定期对教学硬件设备、软件等进行更新,而且还成立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赛事培训。

高质量办学的另一个层面体现在办学层次的提高,以适应国家需要。

国家将技工院校的办学梯次由低到高分为三类,分别是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更高层次的学历牌照对校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师资队伍、设备设施等重点监测指标要求更高。

区域中心办学规格较高,若建成后,可申报更高层次的学历牌照,成为申办高级技工学校及技师学院的敲门砖。

2024年10月集团公告显示,安徽万通高级技工学校正式升格为安徽万通技师学院,为集团的第一块技师学院牌照。2023年,长沙新东方、长沙新华、 湖南万通、长沙欧曼谛升格为湖南东方高级技工学校。此外,中国东方教育正在集中资源支持四川、贵州区域院校联合申报技师学院。

学历牌照升级有望大幅提升招生竞争力的同时,还能拉长学制(由3年制延长到 5-6年制,如3+2、3+3等贯通培养模式),随着3+2、3+3等长学制学生入场,利好在校生规模稳健增长,有望体现中长期翘尾效应。

中国东方教育花大力气建区域中心,本质还是为了就业。

在界面教育参观成都欧米奇时,相关负责老师曾介绍,目前在整个成都市面上,八成相关企业约30%的员工,都是欧米奇输送的,学员毕业后的薪资待遇丰厚。

也有部分学员毕业后选择创业,欧米奇会提供创业辅导,提供选址、装修、以及原材料支持。在欧米奇展示的优秀毕业学员中,刘杰秋创办的“秋禾烘焙”目前开了九家分店,店铺年盈利42万元。从集团战略布局来看,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设立创就业指导中心,在全国233所院校设置创就业部门。

不止欧米奇,欧曼谛、新东方烹饪的毕业生也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欧曼谛的校企合作定向班,毕业生应聘发型师月薪可达6000-7500元/月,储备店长月薪达8000-10000元/月,高级经理月薪则高达1.2万-1.5万/月。今年3月,中国东方教育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欧曼谛长期课程毕业生的平均引荐就业及创业率达95%以上。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该集团毕业生之所以能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得益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实现高就业率,区域中心也与地方经济形成“双向赋能”闭环。

以安徽省为例,近年来,省内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12月,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中国东方教育不断为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安徽万通技师学院为比亚迪输送技能人才12批,共计600余人。”中国东方教育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全国层面来看,公司与奇瑞汽车合作16年来,万通院校累计向奇瑞输送实习学子过万人。截至目前,万通汽车教育累计为比亚迪输送人才2000余人。

在河南郑州,中国东方教育对接当地制造业升级需求,定向培养高铁、汽车技术人才,缓解本地企业用工缺口,进一步优化薪资与产业层次。

郑州万通汽车学校开设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工程师、汽车智能网联应用技师、汽车运用与新能源维修等专业,培养了大量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了当地车企、地铁、高铁、电商等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再例如,四川“技能小镇”中的“川菜大师傅”项目,是结合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实际,以中国东方教育集团为主体,启动建设的川内首个“技能小镇”项目,成为地方技能人才孵化标杆。依托成都新东方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多功能研究室和实训基地,既传承川菜文化,又融入智能烹饪设备操作等新技术课程,毕业生可直接对接高端餐饮企业需求。

这种“政策引导需求—职教培养供给—产业反哺就业”的闭环,既缓解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又推动了区域经济从“人口红利”向“技能红利”转型。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和叠加效应,催生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重塑中国职业教育的生态格局。

整体而言,中国东方教育近年来大刀阔斧地关停11家传统租赁校区,同时加速区域中心建设,既是成本压力下的调整,更是拥抱政策红利与产业升级的主动突围。通过安徽、河南、四川等地的实践,“降本——提质——扩规”的闭环模式已初显成效。若能在质量把控与规模扩张间找到平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这家“职教航母”或将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注脚。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