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市场越来越活跃,标的越来越丰富,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广州工控集团首席投资官洪素丽告诉记者,她每周都在出差,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寻找项目,“不是在见标的公司,就是在见标的路上,慢一步可能就错过一个产业链闭环的机会。”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筹划资产重组更加积极,已披露超6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已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6倍。
上周五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进一步提升重组审核效率,提升监管包容度,持续加强监管,引导交易各方规范开展并购重组活动。业内人士预计,围绕国家战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硬科技、“卡脖子”、国产替代等并购将受到更大支持。
二级市场方面,并购重组概念股受到资金追捧,走势强劲,截至5月22日收盘,本周并购重组板块上涨幅度为4.4%。
年内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额为去年同期11.6倍
并购重组赛道火热,引发企业纷纷抢滩布局,马不停蹄地找项目。
5月8日,孚能科技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广州工控集团。洪素丽告诉记者,控股孚能科技,是广州工控今年的第一笔并购重组项目。“广州工控正在积极组建汽车零部件集团,大力拓展汽车零部件业务,后续将继续通过并购重组,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完成闭环,包括聚焦锂电池等。另外,结构创新方面,产业升级、技术壁垒高、现金流稳定的标的也有很多挖掘空间。”洪素丽表示,广州工控做并购重组,会更聚焦与广州市产业布局的匹配度,优先投资围绕广东省广州市重点产业的交易项目。同时,广州工控也在加强国际化布局,投资项目更多地考虑全球视野,以促进其他产业抱团出海。
今年,并购重组活跃度持续大幅提升。据证监会披露,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筹划资产重组更加积极,已披露超6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已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6倍。
广发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20日,2025年度首次公告重大资产重组的家数已达到69家,而2024年同期仅28家,同比增长146.43%。
广东证监局数据显示,今年截至4月底,广东省并购重组完成24家,共137.5亿元;2024年全年,广东省上市公司完成并购重组80家次,累计金额566.5亿元,家数和金额均位居全国第一。
审批再提速将提高交易成功率
上周五,《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布,加速了并购重组的落地。《办法》开创并购重组领域多个“首次”,如首次建立简易审核程序、首次调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监管要求、首次建立分期支付机制、首次引入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等。
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新设了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对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优质大市值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符合条件的重组交易,实行“2+5+5”机制(2个工作日受理、5个工作日审核、5个工作日作出是否予以注册的决定),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间,有利于减少市场不确定性,提升交易成功率。此外,《办法》提出的“业绩补偿+分期支付”模式,降低了收购后标的业绩爆雷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对私募投资基金通过并购重组方式退出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升了私募投资基金的资金流转效率,有利于私募基金募资、投资、退出的良性循环。
“并购重组新规,将促使审批效率再提速,我们很期待,而且新规释放鼓励支持并购重组的信号,将会助力市场更加活跃,并购重组步伐将提速。”洪素丽如此认为。
不过,新规之下,并购重组也面临信息披露要求更严、市场竞争加剧等新挑战。
“审核程序的简化并不意味着对企业信息披露要求的降低,相反,企业需要更加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重组相关信息,以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这对企业的信息披露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并购重组门槛的降低和审核效率的提升,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优质标的资源可能会更加稀缺,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企业的并购策略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
未来展望
“猎手”众多对技术、产业链与现金流的争夺更激烈
并购重组活跃的背后,是政策的持续加持。《办法》发布之前,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一系列并购重组支持政策已接连出台,彰显了顶层设计对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决心。地方政府和政策也在支持并购重组方面不断加码。今年以来,广东省正式印发《关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助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上市公司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提高发展质量。广州发布“并购重组十条”,推动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围绕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上下游资产的并购、补链强链和需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等,增强综合竞争力和产业链主导力。
迈瑞医疗董事会秘书李文楣也坦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购是必由之路。“有部分医疗行业中的小公司,或是不能匹配上市要求,或是融资路径不顺畅,转而寻求并购,这既有利于投资人退出,也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李文楣说。
方华基金总经理王飞表示,去年IPO的数量从2023年的313家减少到100家,私募股权行业的投资信心一度受到打击。随着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使得并购重组项目有望增加,有利于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更有信心参与到并购重组这一市场中来。“可以预见,企业、投行、资本方纷纷化身‘猎手’,围绕技术、产业链与现金流的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硬科技、突破“卡脖子”技术等领域并购受到支持
此轮并购重组热潮,哪些领域最火呢?
从产业分布来看,并购重组持续向工业、材料、信息技术等产业聚集,“硬科技”属性凸显。
在上市公司已公告的重大资产重组中,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工业、信息技术、材料行业占比分别为38%、19%和10%,其中工业较2024年提升17个百分点。
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导向下,围绕国家战略,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硬科技、突破“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等并购受到支持,在监管审核上更受鼓励,此类行业通过并购实现建链、强链、延链、补链需求也相对旺盛。
上市板块方面,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活跃度明显提升。去年以来,随着鼓励新质生产力并购和“科创板八条”等政策的发布,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跃度迅速提升。
以科创板为例,科创板今年1月1日至5月20日,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已达到16单,超越去年全年(14单)的总量。
风险仍存
估值博弈、合规风险等“暗礁”潜藏
并购重组火热的背后,风险仍存。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估值博弈、合规风险等,是并购重组市场下潜藏的“暗礁”,影响着并购重组的成败。
记者梳理发现,5月以来,10余家上市公司终止筹划并购重组事项,市场环境生变、交易双方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交易价格及支付方式存在分歧等,是导致重组失败的主要因素。
“估值”是并购重组中的关键一环,这场谈判桌的较量中,容易出现估值虚高等现象,众多并购案例因无法就估值达成一致意见而终止。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资本市场无法也不应对所有一级市场过高的估值全部“买单”,应当合理评估未上市的潜在并购标的公司的价值,另一方面,应当客观认识到当前上市公司开展产业并购中,对企业估值的包容度还有诸多可完善、优化的地方,包括可接受更多元的估值方法,也在合规合理的基础上给予上市公司更多的容错空间。
除估值等因素外,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并购重组的优质标的难以寻找,大规模的并购重组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些企业可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融资渠道和成本成为制约因素。此外,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业务、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并购重组过程的难点痛点,广东已组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联盟,由恒健控股公司联合广东上市公司协会、广发证券共同发起,构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生态圈,广东上市公司协会已建立并购重组“标的库”,目前在库企业已超过2000家。广州市委金融办也持续对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意向及相关标的,形成并购重组的“意向库”和“标的库”,涵盖近百家企业,助力挖掘潜在的并购重组线索。
投资者需警惕“忽悠式重组”
二级市场方面,并购重组板块获机构普遍看好,走势强劲。那么,普通投资者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尽管并购重组对企业提升内在价值、投资机构促进资本循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并非意味着股价将走高,需要投资者基于并购实际情况谨慎判断。”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负责人提醒。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并购交易存在内幕交易防控不当、标的财务造假、蹭热点式重组炒作、盲目跨界标的失控等诸多风险,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风险鉴别能力。
“市场存在部分上市公司‘借重组之名、行套利之实’,以蹭热点式重组炒作股价,脱离公司战略盲目跨界,抑或是脱离公司实际的冲动型并购。此类并购往往隐含着股价严重偏离基本面、交易估值过高留下商誉减值隐患、标的公司失控、标的公司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诸多风险。”广发证券投行委相关负责人提醒,投资者应关注交易真实性,谨防“忽悠式”重组等不当并购交易。此外,需重视并购推进的不确定性,对重组进展和相关风险提示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