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风,还在吹。
5月20日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再度明确表示,要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无序扩张,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注重技术研发。
而在前一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十项措施整治“内卷式”竞争》,光伏产业同样被“点名”。
自2023年第四季度至今,这一轮光伏产业周期的调整已经历时一年之久,而业内似乎仍未看到产业反转的真正迹象——即便产业链价格腰斩、龙头企业亏损、中小公司破产、光伏从业人员缩减,但产能出清的任务依然繁重。
“光伏产业出现‘内卷式’竞争的主要原因,在于同质化产能严重、技术创新不足、地方政策出现偏差等。”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尽管今年的一季报显示不少光伏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已经出现“底部信号”,但行业最困难的时刻还未到来,上游环节去库存以及主材环节去产能进度并不及预期。
业绩寒冬漫漫
当2025年一季度财务数据尽显披露时,国内光伏产业才真正感受到,这一轮的寒冬远比想象中的要漫长。
5月中下旬,是A股各大光伏公司召开股东大会的集中窗口期——5月20日这天,便是光伏龙头企业通威股份(600438.SH)的年度股东大会。
对于通威股份而言,这一次的股东大会没有了往日高光:2024年,该公司遭遇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且今年一季度盈利状况还是堪忧,归母净亏损近26亿元。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第一次以董事长、CEO身份出席年度股东大会的刘舒琪说了这样一句话:“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更强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或许可以真正地看到春色。”
换言之,通威股份的管理层将2025年依旧视作一场“寒冬”。
事实上,从本轮光伏产业周期调整出现端倪之时,就有业内人士断言,“我们需要看到龙头企业的破产,才能看到产业的真正拐点。”
这一判断来自于历史经验。特别是在2012年“欧美双反”导致的那场洗牌潮中,诸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老牌知名光伏龙头企业,的确是倒下了。
然而,本轮周期迄今为止尚未看到龙头倒下的迹象,但集中性的亏损却也表明不少龙头企业的财报进入“冰河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110家A股光伏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38万亿元,同比减少17.96%;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63亿元,同比减少100.25%。且在今年一季度,业绩持续下滑,上述110家A股光伏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91.3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累计约47.44亿元,较2024年同期均大幅缩水。
中信建投认为,光伏行业报表端底部已经出现,2024年四季度大量固定资产减值以及2025年一季度东南亚“双反”影响已体现至报表,“预计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概率较小。”
头部券商的判断,是谨慎的乐观。影响概率的一大因素,则是“上游去库以及产能出清进度”。
这是目前光伏行业的心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产能出清的进度,最直接影响便是各大光伏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可在今年一季度,多家光伏头部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并不“体面”。例如,晶科能源2024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72亿元,今年同期则为-26.20亿元。
不可否认的是,在本轮周期中,光伏企业“储粮过冬”的意识并不算晚。在2024年下半年,各大光伏龙头企业的掌舵者们都在公开场合提及:谁拥有充足的现金流,谁就能平稳穿越周期。
财报显示,截止2025年一季度末,110家A股光伏企业的期末货币资金合计为4292.45亿元,较去年同期仅减少约200亿元(注:已剔除退市企业)。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三角债”压力陡升,也是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情况。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述110家A股光伏企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应收账款合计为3403亿元,同比增长5.61%;应付账款合计为3634亿元,同比增长6.32%。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光伏制造环节上下游之间的“讨债”风波,或将多频上演。
产能出清重压
如果说将光伏行业出现企业破产清算,视作市场出清的一种表现,那么,目前中小企业的确处在危险边缘。
5月19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已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穆勒四通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破产。业内分析认为,虽然新疆当地政策鼓励新能源项目开发,但部分企业因资金链紧张、项目建设迟缓等问题陷入困境。而穆勒四通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的破产,恰恰反映出中小型光伏企业在行业整合期的生存压力。
有媒体援引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已有23万家与光伏有关的企业显示异常,包括注销、清算、停业、解散等。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光伏市场出清进入“深水期”?部分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都认为,“远远不够。”
虽然过去一年时间里,仅在上市公司层面就出现了不少退市光伏企业,例如东旭蓝天、爱康科技、江苏阳光、首航高科、嘉寓股份等。且被ST的公司名单还在增加,像ST泉为、*ST聆达、*ST金刚、*ST海源。但从上述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当前光伏市场出清的僵局在于,绝大多数光伏上市公司仍然手握重金,在这场寒冬中还有一战之力,而这将直接拉长周期。
“大多数光伏企业的心态,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谁都不会主动去做那位离场的人。”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当前光伏市场处于困难阶段,不确定性中却存喘息之机。
今年4月份的“抢装潮”便是一例。
国家能源局5月2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太阳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104.93GW,同比增长约75%。这其中,4月份新增装机为45.22GW,较去年同期增逾2倍之多。
4月份下游装机需求的大增,一度使得包括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价格都出现阶段性涨价,加价、毁约的现象再次上演。
实际上,如4月份“抢装潮”的出现,也会让包括头部企业在内在控制产能生产和去库存进度上“有所松懈”。也因此,当“抢装潮”退去后,光伏产业链价格又重新回到“底部”价格水平。
需注意的是,当前光伏主材环节的产能利用率已然来到历史低位:综合行业机构数据,多晶硅、组件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40%至50%;硅片、电池片的产能利用率则维持在50%至60%。
可光伏主材价格并没有起色。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5月22日发布的价格显示,本周,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底部横盘。
抑制价格反弹的本质因素,在于目前光伏行业产能供需不平衡的整体格局还未改变——根据中信建投的研报,截至2025年3月底,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产能分别达到1397GW、1205GW、1202GW、1352GW,今年全球预期600GW组件的需求量。
且随着“抢装潮”效应消失,后市终端需求未有明显回暖,光伏企业目前的可行方式只剩减产保价。
2025年年初,来自业内的分析普遍认为,今年将是光伏底部反转的时期。
乐观者认为,企业盈利拐点最快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出现。而保守者则表示,虽然2025年第二季度供需会有所好转,但真正供需平衡可能要等到2026年、甚至是2027年。
这意味着,在产业实现供需平衡之前,光伏企业之间还有真正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