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系列活动之“品牌提振消费暨2025中国品牌案例分享会”(以下简称“分享会”)近日在浙江德清举行。来自政企学界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品牌价值跃升、全球化战略布局、地标名品助力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深度研讨,以标杆案例解码中国品牌进阶之路。
重塑品牌出海路径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国际品牌专家姚承纲在分享会后的记者会上深度剖析中国品牌出海现状与创新路径。他指出,当前中国品牌出海以制造业、消费品、商品服务、建筑及科技五大产业为主导,其中出海目的地的主要是亚洲市场,占比达到60%。
他特别剖析了“4+2”出海模式矩阵:传统OEM代工、经销商合作、海外本土化运营及供应链外迁构成四大基石,叠加KD(散装配件)出口和独立海外品牌创建两大创新模式。例如,TikTok、华为数字能源等企业通过创立纯海外品牌,彰显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向“品牌创造”的跃升。
值得关注的是,非一线城市企业正成为出海生力军。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例,这家扎根三线城市的车企通过OEM代工、整车出口及产业链整体出海“三轨并行”,在印尼等地建立制造基地,累计海外销量突破3000万台,创中国单一车企纪录。姚承纲强调,中国企业正以多维模式突破地域与规模限制,为全球市场注入“中国品牌范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进在记者会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跨境电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已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新兴通道。“当前,全国有178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了全国各地。跨境电商依托分散化、小批量及数字化创新的贸易优势,已经使中国商品触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23年阿里速卖通、TK shop、TEMU及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更以创新性方式带来了高速增长、掀起‘中国模式’热潮。”他介绍称。
陈进指出,面向未来,跨境电商需从三方面实现“品牌出海”进阶。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及东盟新兴市场,创新融合市场采购模式等新业态;构建区域、产业带、企业与产品多层次品牌体系,更多融入中国文化与科技元素;完善跨境政策生态,高标准深化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推动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
构建多元品牌矩阵
会议现场,中石油昆仑好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中宁枸杞等多个品牌展现出品牌建设的全新生命力。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作为中国石油旗下非油业务品牌,中石油昆仑好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好客”)于2007年开始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凭借行业领先的管理运营水平和销售业绩等,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中石油昆仑好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朱磊表示,昆仑好客在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双向发力中,构建了“三纵四横”战略体系——纵向贯通“商品+服务+运营”核心赛道,横向打造差异化品牌矩阵,推出“昆”系民生品牌与“好客”系列快消品,精准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性价比的双重需求。
“到2030年,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价值跻身行业前列,建成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业品牌;到2035年,成为国际能源装备标杆企业。”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财务经营部副总经理李萌在会上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昆仑制造构建了“1+7”企业品牌与“1+N”产品品牌架构,以宝石花为统领,整合7家核心企业资源,孵化多元产品品牌,并打造CPTDC(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际服务品牌,形成国内外协同的品牌矩阵。
作为宁夏地标名品,中宁枸杞近年来在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力上成绩斐然,品牌价值超205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26亿元,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记者见面会上,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鹏坦言,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单一;产业集群效应不显著;农机专业技术支持缺位,制约产业发展。
对此,“中宁县以标准化、科技化、融合化为核心策略,推进产业升级。例如,创新推出枸杞口红、枸杞巧克力、枸杞面膜等十大类120余种产品,强化枸杞衍生产品的理论研究,推出了枸杞胶囊、特膳、糖肽等新产品20余种。2024年出口量达到了5000余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李鹏说。
地标名品助力乡村振兴
地理标志作为承载地域特色、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核心知识产权,是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据悉,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已超过8000个。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地标名品纷纷亮相,各地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精彩推介。
“一颗核桃改写了中国核桃的起源史。”云南省漾濞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永刚介绍,藏在苍山洱海间的彝乡小县,如今正让“漾濞核桃”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漾濞县将核桃作为支柱产业做优做全产业链,如建设万亩核桃种植基地、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开发“云上村庄”“阿尼么”等农旅融合项目,形成三产联动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县核桃产量达12.96万吨,当地94.5%的农户从事核桃种植,人均核桃收入9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二以上,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他说。
云南省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局长梅春则分享了昭通“生态筑基-科技赋能-开放共赢”的发展路径。梅春介绍,昭通天麻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唐代起便作为宫廷贡品,到清代更是成为皇室御药,18世纪“小草坝天麻”已声名远扬海外,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厚重底蕴。在传承中创新,昭通坚持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确保天麻的纯正品质。
“随着昭通天麻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它不仅带动了乡村物流、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兴起,更让众多村民化身‘新农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天麻及衍生产品,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梅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