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骑行运动正掀起新一轮消费与资本热潮,也撑起了一个IPO。
2025年1月20日,知名折叠自行车品牌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行科工”)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拟冲击主板。
大行科工最早由美籍华人韩德玮于1982年创立,彼时这位物理学博士41岁,一手打造了大行品牌。历经数十年发展,如今韩德玮已84岁高龄,在他的带领下,大行科工也成为国内折叠自行车领域的头部企业。
不过,时代商业研究院注意到,尽管大行科工目前在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但并未与竞争对手甩开差距,身旁强敌环伺,竞争压力不小。
此外,由于聚焦折叠自行车这一细分赛道,大行科工业务高度依赖单一品类。2023年折叠自行车在全球自行车市场占比还不到5%,国内市场规模仅为14亿元。由此来看,大行科工未来发展或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规模的限制。
3月27日、5月13日,就折叠自行车行业规模有限、多元化发展等相关问题,时代商业研究院向大行科工发送邮件并尝试致电询问。但截至发稿,该公司尚未回复相关问题。
物理学博士跨行创业,中高端自行车销量占比跃升至近七成
大行科工自行车的品牌故事,始于20世纪80年代。
大行科工官方公众号“DAHON大行折叠车”发布的文章显示,1960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的韩德玮举家移民美国,彼时的他年仅19岁。历经数年,韩德玮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后,进入休斯飞机研究所工作。
在韩德玮研究的激光物理学领域,他与同事合著了国际业界通用的《激光手册》,成为美国知名的航天专家和物理学家。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韩德玮却主动放弃了高薪工作。在不惑之年,他毅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创业。
早在大学期间,韩德玮就开始琢磨如何改良自行车,让车体更轻,更方便携带。在校园内,多数地段汽车会禁行禁停,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韩德玮每天开车往返学校,要把自行车拆开放在车尾箱,然后到停车场后组装。当时的自行车比较笨重,每次搬抬十分不便,他便有了将自行车折叠起来的想法。
辞职后的韩德玮全身心投入到折叠自行车研发中,1981年,他组装出了第一辆折叠自行车。随后,韩德玮与弟弟参加展会并拉来投资,且在1982年创立了大行品牌。
1984年,大行科工在中国台湾建立工厂,第一年就售出了6000辆折叠自行车,产品随之风靡市场。2003年,大行科工在深圳设立了中国总部(即今天的大行科工),推出了价格更亲民的产品,并逐渐成为折叠自行车的龙头企业。
作为国内头部折叠自行车品牌,随着近年来骑行热的兴起,大行科工实现了强劲的业务及财务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前三季度(下称“报告期”),大行科工营收分别为2.54亿元、3.00亿元、3.5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143万元、3485万元、4583万元,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
与之对应的是,大行科工2022年度、2023年度的销量分别为14.90万辆、15.69万辆,其中2023年同比增长5.3%。2024年前三季度,大行科工的销量为17.52万辆,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51.5%。
为迎合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大行科工将自行车分为了单价5000元以上的高端价位;2500~5000元区间的中端价位;以及2500元以下的大众价位。
招股书显示,2022年,大行科工中高端价位自行车销量占比还不到五成,但到2024年前三季度已提升至近七成。报告期初至期末,大行科工的产品单价也从1593元涨至1966元。近年来,其业绩增长的动力也主要来自中高端自行车市场。
招股书显示,根据灼识咨询资料,按2023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及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均排行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21.1%和5.6%。
细分行业规模有限,超九成收入来自国内
不过,尽管大行科工在折叠自行车领域崭露头角,但其收入规模并不高,报告期内平均每年在3亿元左右。如图表所示,2023年其与第二名的全球市场份额仅相差0.2个百分点。
与同行相比,大行科工规模偏小的主要原因,是其聚焦于折叠自行车这一细分赛道。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来自大行自行车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3.4%、96.1%、97.8%。其中,招股书所列举的五大系列共计10款车型中,9款均为折叠自行车。时代商业研究院经查询发现,大行天猫旗舰店的主力销售车型,也均为折叠自行车。
而折叠自行车作为一细分赛道,其本身的受众也并不广。
招股书显示,按零售值计,2023年全球自行车行业的市场规模为3740亿元,其中折叠自行车为168亿元,占比仅有4.5%;按零售量计,2023年全球自行车行业市场规模为16610万辆,其中折叠自行车为280万辆,占比更是仅有1.69%。
再看国内市场,按零售值计,2023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4亿元,预计2028年为38亿元;按零售量计,2023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为70万辆,预计2028年为140万辆。
而大行科工超九成收入来自国内,这样的国内市场规模,仅等同于A股一个中等规模上市公司的年营收额。
大行科工2023年营收3亿元,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就位列第一,也侧面反映出这一细分赛道市场规模较为有限。
或许大行科工也意识到了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招股书显示,大行科工产品组合已从折叠自行车发展到其他自行车类型,包括公路自行车、登山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
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的销售及经销成本分别为1598.8万元、2957.6万元、3493.3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0.8%,已超2023年全年。
在研发费用方面,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的研发开支分别为901.3万元、1066.7万元、1187.7万元,分别占各期内收入的3.5%、3.6%、3.4%。
不过,要想成功拓展其他品类,大行科工一方面要提升自身不同品类自行车的产品力,另一方面也将面临与中路股份、上海凤凰等诸多规模较大的老牌自行车企同台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