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从“卡脖子”到“中国酿”,华润啤酒解码“国麦自主”背后的产业蝶变

2025-05-13 18:10:00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当“垦十四”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泛起细腻泡沫,当麦香随升腾的泡沫漫过舌尖,很少有人会想起,这缕醇厚的啤酒香,曾因一粒小小的

当“垦十四”琥珀色的酒液在杯中泛起细腻泡沫,当麦香随升腾的泡沫漫过舌尖,很少有人会想起,这缕醇厚的啤酒香,曾因一粒小小的啤麦而面临“卡脖子”困境。

“‘麦子不自主’,意味着风味无底气、成本无掌控、品牌无底蕴、产业无脊梁。”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感慨道,啤酒的价值,从来不只在酒杯中,更在麦田里。对从事啤酒行业的人来说,一粒麦子,或许是最小的单位。但正是这一粒粒麦子,支撑起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品质根基,也承载着无数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国产啤麦自给率长期不足10%的行业背景下,华润啤酒以央企的责任担当扎根土地,在苏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近2万亩,用三年时间编织起从田间到舌尖的中国啤酒新范式,让中国啤麦酿中国啤酒的梦想照进现实,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产业振兴的动人诗篇。

在路上,扛起国麦振兴大旗

大麦作为啤酒生产的核心原料,是啤酒的灵魂,也是啤酒口味与风味的最根本来源。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国,长期以来超90%啤酒大麦依赖进口,原料受制于人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

行业需要一个变革者、推动者、领航者。华润啤酒作为一家央企,作为中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义不容辞。

2021年,华润啤酒与各方达成共识,提出“国麦振兴”计划,助力国产啤麦产业振兴。

“目前,我国有东北、西北、苏北三个优质啤酒大麦产区。”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表示,经过专家评估,东北的垦啤麦、西北的甘啤、苏北的扬农啤及苏啤等品种是国内比较优良的大麦品种。但是“卡点”在于好的品种没有转化成优质的啤酒原料——麦芽,缺乏一个全产业链从头到尾的质量控制机制。

“真正的品牌想走得远,必须把根扎在土地上,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侯孝海如此说道。

所以,华润啤酒给自己下了盘大棋,从“卖啤酒的”变身为“种地的”,埋头一干就是三年。

从源头育种到标准化种植,从质量分级到订单农业,从专家指导到技能培训,华润啤酒一步一个脚印,把纸面上的理想变成田野里的现实。

2023年,华润啤酒联合多家机构与企业正式发起“国产啤麦品质提升及标准化种植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在内蒙和苏北地区开展了3000亩大麦的试点种植和制麦。

2024年,位于苏北的国产啤麦标准化种植试点基地传来喜讯。

“亩产767.5公斤!这是我省啤酒大麦高产新纪录!”去年夏收,在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淮海农场的“扬农啤14”高产攻关田现场,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王龙俊宣布了这一测产结果。

据了解,“扬农啤14”不仅产量可观,而且在品质测试中表现优异,抗性卓越、品质上乘,堪称种子界的“优等生”。它的培育者,江苏省啤酒大麦行业协会秘书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许如根表示,麦品种要想转化得好,就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品种的选用,即品种要好。二是生产技术要配套,这也是服务标准化种植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品种都有每个品种的特点,我们一定要针对每一个品种去配套不同的技术。再就是看服务意识强不强,也就是要构建好产供销体系。”

从最开始的3000亩,到2024年的16000余亩,华润啤酒国产啤麦标准化种植面积不断取得新突破。2025年,华润啤酒预计在内蒙、西北、江苏三大产区完成20000亩国产大麦标准化种植工作。

在麦芽品质上,与2023年比,通过标准化种植,国产啤麦的浸出率、浊度、夹杂物、脆度等多项指标实现优化,国麦品质持续提升,与进口麦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年来,“国麦振兴”战略行动不仅有效降低原料对外依存度,更探索出一条“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种植基地”的产业振兴新模式,更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再出发,做大做强啤麦产业链

2024年12月16日,在华润啤酒成立30周年荣誉庆典上,国麦产品“垦十四”新品重磅发布,标志着“打造国麦标准化种植,构建供应链生态圈”的产业发展之路正在推动“国麦振兴”加速迈向全新阶段。

垦十四啤酒采用100%国产原料,品质纯正,口感醇厚。包装设计独特,瓶身模仿复古报纸样式,礼盒则以书卷形式呈现,设计精致,寓意记录珍贵时刻。同时包装还关注可持续发展,礼盒采用可降解再生纸盒和可回收牛皮纸,践行低碳理念,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啤酒的同时,也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当这款诞生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国产啤酒与进口高端啤酒一起撕掉标签接受一众啤酒爱好者的品鉴时,两者不分伯仲。在品鉴盲选环节,有一半人认为“垦十四”是进口优质酒,刷新了众人对国产啤酒的刻板印象,原来,从田间到舌尖,好酒也能全程自主,不依赖进口。

“不管是从公司角度还是从整个产业角度出发,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探索,把我们这几个产区有关大麦的特点挖掘出来,形成不同产区的文化去推广这个产业,真正让国麦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带动育种、种植、制麦和酿酒整个环节价值链的共享。”华润啤酒技术研究院院长钟俊辉如是说。

在侯孝海看来,“国麦”不只是种麦子,更是在种信心、种未来。“它让我们对啤酒的‘风味密码’有了更多掌握;让消费者喝到‘土生土长’的品质;也让更多农民兄弟姐妹,种出了‘看得见的好日子’。”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侯孝海表示,国产啤麦的未来,是无数力量汇聚的结果。我们期待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国麦生态样板,为全国啤酒行业提供一套标准、一份信心、一条道路。

当东方麦香飘向全球,当一粒国产啤麦与每一位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杯啤酒的蜕变,更是一个民族产业在时代浪潮中挺立潮头的坚定身影。这一条贯穿科研、种植、加工、消费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也为乡村振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