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臧晓松
从2006年“押注”至今,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已经成长为国家产业高地,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列。十几年来,当地规划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发展领域,成功应对了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有效塑造了纳米产业资源加速向园区集聚的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工作,除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又培育了空天院、苏研院等6家中国科学院体系的机构,大力推动纳微科技、南大光电等链主企业设立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经过18年的发展,园区初步形成了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结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夯实了高端技术策源地的基础。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涌现出纳微、敏芯、东微、胜科纳米等18家在主板、科创板上市的纳米企业,还有20多家在上市通道中或进入上市梯队序列的企业。在苏州纳米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集聚,更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发展。而纳米城恰恰也为企业创造了有利于开展产业协同的优良环境,助力企业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带来整体效益的提升、产业快速的发展。城内众多的半导体企业之间,也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让胜科纳米这样的芯片分析公司“如鱼得水”,公司能够为园区内的半导体企业提供芯片分析测试、辅助研发等支撑服务,而这些企业又为胜科纳米提供了业务来源。
值得关注的是,纳米公司还搭建了专门的纳米技术成果转化平台。这个平台负责将纳米所的科研成果进行筛选、评估和验证,然后向企业进行推广,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转化。当地还建立了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机制。科研人员可以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生产工艺;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到纳米所进行短期学习和培训,提升技术水平。
在各方互动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尤为重要。苏州工业园区科研机构相关人士建议,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明确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方式。“让科研机构、企业和科研人员都能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合理的收益。这样才能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科研力量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纳米技术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具有广泛的跨领域应用潜力,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纳米技术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