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率先在西部地区跻身“规模万亿级”城市商业银行队列后,2024年,成都银行在“万亿新征程”上继续奔跑,业务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全方位增长,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交出了一份“稳中提质进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5年4月28日,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全行资产总额、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分别站上1.25万亿元、8800亿元、7400亿元新台阶,连续4年实现千亿元级增长,成长性保持行业领先;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突破220亿元、120亿元关口,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81%;不良贷款率9年连降至0.66%,资产质量保持行业领先;80亿元可转债提前3年完成摘牌,创成都银行建行以来最大规模核心资本补充纪录。
因出色的成长性表现,2024年7月,成都银行入围《财富》中国500强,并连续4年登顶“成长力银行50强”。
经营业绩稳健增长凸显高质量发展成色
报告期内,成都银行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结构保持稳健。其中,总资产达12501.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88.73亿元,增幅14.56%;存款总额8858.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4.38亿元,增幅13.51%;贷款总额7425.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68.26亿元,增幅18.67%。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6.09%,经营结构保持稳健。
在经营效益方面,成都银行稳中有升。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29.82亿元,同比增长12.79亿元,增幅5.8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58亿元,同比增长11.87亿元,增幅10.17%;基本每股收益3.28元,同比增长0.27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81%。
在资产质量方面,成都银行继续保持同业领先。报告期末,全行不良贷款率0.66%,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实现9年连降,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是A股上市银行中少有的不良率低于0.7%的银行;拨备覆盖率479.29%,风险抵御能力保持上市银行第一梯队。
面对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压力抬升、同业竞争加剧等众多挑战,成都银行依然穿越周期,交出了一份规模、效益、质量“稳中提质进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年度答卷,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高出行业平均值,核心业务指标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名靠前。年报透露,在过去一年中,成都银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始终与国家大势同行、与民生福祉共进、与客户携手共赢,从而实现追赶与超越。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释放发展动能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成都银行通过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韧性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2024年以来,成都银行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支点,践行“五大特色金融活动”,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经济中心崛起注入动能。
以科技金融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持续优化“专营机构+专一团队+专属产品+专业评价”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先后创新推出“成长贷”“科创贷”“积分贷”等18款科技金融产品,聚焦成都市16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开展研究,全年累计走访科技型企业超3000家。截至2024年底,科技贷款余额及增量连续4年位居四川省前列、成都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覆盖率近90%、特色产品体系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
以绿色金融助力产业低碳转型。创新构建“绿色融资+科技赋能+生态协同”服务体系,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积极引导绿色信贷资源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领域流动和聚集。截至2024年底,成都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497.71亿元,同比增长22.87%,余额和增速均位居四川省法人机构前列。成功发行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全年累计承销绿色债券9.9亿元,为200余家客户提供碳资产管理服务。
以普惠金融精准滴灌万千小微主体。构建“园区+金融+场景”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完善“政银类+场景化+供应链”特色信贷产品体系、打造“强组织+快审批+优服务”组织模式,让普惠金融的养分精准滴灌到万千小微主体。截至2024年底,通过政银类、场景化、供应链三大产品体系,累计触达4万余户小微主体,普惠贷款增幅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
以养老金融护航银发经济。全面推进养老金融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稳健型养老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升级适老服务设施,搭建“网点+云端+泛金融”链式服务体系,加快塑造更有温度的适老金融服务品牌。2024年,累计为老年客户上门办理服务645笔、提供远程视频服务196笔。5家分支机构荣获“四川省老年人支付服务示范网点”称号。
以数字金融加速赋能转型发展。对公业务“1+3”管理中台实现客户触达能力与营销管理效率“双提升”,全新票据业务系统实现业务办理时长缩短80%,数字化系统陆续投产应用,服务质效与客户体验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成都银行个人电子银行客户规模达634.07万户,占全行零售客户的58.07%。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厚植发展根基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区域经济的澎湃发展动力是成都银行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行,深耕区域经济、厚植发展根基,是成都银行保持发展韧性的基石。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迎来5周年,成都市也迎来新的发展定位,核心功能定位调整为“三中心一基地”,即“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多重交汇的历史节点上,成都银行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省市发展规划,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中心一基地”等重大战略部署和功能布局,持续为省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推进提供资金支持,助力成都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城市核心能级。
在重大项目方面,精准对接区域内机场、公路、轨道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先后支持轨道交通建设、成都—资阳线、成都—眉山线、成都—德阳线以及天府机场等项目,累计支持金额超380亿元,参与带动银团投入资金超450亿元。
在现代化产业方面,实施“润园惠企”金融行动,持续加大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金融供给,打造“园区+金融+场景”服务生态,推出“满园贷”“科企贷”“秒贴宝”等专属产品,实现区域重点产业链全覆盖。累计为省内200余家科技型优质核心企业授信超150亿元、支持链上小微企业超5000户、为450家文创类企业累计支持金额超43亿元。
在传递民生福祉方面,积极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政策落实,助力消费提档升级,持续优化服务供给。比如,丰富“成行消贷超市”产品货架、推出“芙蓉锦程·优选”稳健型代销理财、推动旗下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新一轮增资扩股等。累计为居民消费升级提供融资支持超280亿元。开展新能源汽车置换奖励和汽车消费类奖励活动,服务消费者10万余人。
截至2024年底,成都银行全年信贷投放近4000亿元,创全行历史新高。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企业信贷投放超300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20%;省内异地分行信贷余额超100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0%。
持续推进战略迭代增强发展潜力
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战略迭代,是成都银行深挖发展潜力、维持增长韧性的保障。
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都银行按照“规模万亿级、管理一梯队”的战略目标和“巩固既有优势、形成新优势”的战略发展思路,持续推进“精细化、数字化、大零售”战略转型。
一方面,坚持“稳定存款立行、高效资产立行”经营方略,不断拓宽掘深政金业务、实体业务、零售负债业务“三大护城河”,传统优势得以持续巩固。截至2024年底,省内存款、贷款新增额度位居四川省前列;一般贷款新增连续4年位居本埠市场前列。
另一方面,深度聚焦行业研究、财富管理、消费贷款、异地分行、金融市场“五大提能方向”,培育新动能,进一步锻造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在持续的战略迭代中,成都银行大零售转型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客户数量、零售存贷规模、中间业务和服务质效的全面提升。一组亮眼的经营数据,彰显着成都银行战略迭代的成果。
截至2024年底,成都银行客户群体扩量提质,零售客户突破1000万户,“市民银行”品牌深入人心;零售存贷领域,资产负债稳步扩张,个人贷款增量在区域保持领先,储蓄存款新增843亿元,创全行历史峰值,区域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中间业务上线理财代销业务,更好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转型实践,2024年,成都银行的服务质效和客户体验迈上新台阶。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成都银行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实现阶梯式跃升,月活客户规模达139万户,并荣获行业机构颁发的“2024数字金融金榜奖”。而精细化转型,则助力成都银行的“精准营销”落实落地,实现风险的“精准防控”,进一步优化资产不良率。
此外,2024年,成都银行加快构建与战略转型更加适配的人才与组织体系,赋能大零售转型。先后开展“领航计划、远航计划、启航计划”,以及“知识图谱”课程培训,并在中后台运营集中重塑柜面作业全流程,对人才的观念和能力进行迭代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进入2025年,成都银行增长态势依旧。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成都银行总资产达133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7%;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7%、5.64%。资产质量稳定,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66%。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第二个5年征程、成都市“三中心一基地”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2025年,成都银行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成都银行稳健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成都银行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秉持长期主义,未来将继续筑牢政务金融基本盘,努力提升实体业务的占比,加快中长期发展动能转化,培塑“第二增长曲线”,着力形成传统优势、新兴动能双轮驱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