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保费增速放缓的背景下,A股五大上市险企今年一季度业绩如何?近期,记者对比A股五大上市险企一季报发现,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从总体经营状况来看,2025年一季度,五大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NBV)均延续增长,但是在投资收益分化、银保渠道爆发及会计准则切换的背景下,各家业绩表现冷热不一。其中,投资收益成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在一季度表现突出。
有业内分析指出,在险资入市步伐加快,险资长期投资试点的资金规模将达2220亿元的政策红利下,头部险企投资能力或成为业绩分化的核心变量。
营收增速分化:
三家同比下滑,两家逆势增长
每年一季度通常是保险业关键销售期。一季度的业绩,往往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一年的“收成”。2025年一季报显示,五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收入6267.85亿元。其中,中国平安的营收最高,达到2328亿元,相当于新华保险的7倍;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的营收均超过千亿,分别为1565.89亿元和1101.77亿元;中国太保的营收为937.17亿元。
新华保险虽然营收只达到334.02亿元,但其营收增长率最高,达到26.1%,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中国人保也有较好的增长,达到12.83%。相比之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的营收同比分别下滑8.9%、5.2%、1.8%。
在产品端,加快向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已经在人身险公司中达成共识。例如,2025年一季度,中国人寿浮动收益型业务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1.72%,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中国太保新保规模保费中,分红险占比18.2%,同比提升16.1个百分点。
2025年一季度,各公司保费收入总体保持较好增长。中国人寿以3544.09亿元的总保费收入领跑行业,同比增长5.0%;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184.22亿元,同比增长11.8%,新华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32.18亿元,同比增长28.0%;人保寿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70.84亿元,同比增长48.0%。
与此同时,随着各险企改革成效渐显,行业代理人规模企稳、人均产能有所提高。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代理人规模分别为59.6万人、33.8万人、18.8万人,分别较年初下降3.1%、下降6.9%和基本持平。
净利润:人保增速领跑
平安、太保承压
尽管营收增速分化明显,但最终净利润表现更取决于投资能力。2025年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41.76亿元,相当于日赚9.35亿元。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寿险一哥”中国人寿以净利润288.02亿元位列第一;从净利润增速来看,中国人保以43.36%的净利润增速领跑。新华保险一季度净利润表现同样优异,实现归母净利润58.82亿元,同比增长19%。
利润增长背后离不开投资收益拉动。中国人寿表示,2025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利率明显回升,A股市场维持震荡走势,结构分化显著。公司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固收投资把握利率阶段性抬升机会,持续稳固配置底仓;权益投资继续推进均衡配置和结构优化,着眼长远开展投资布局。
中国人保指出,公司持续优化保险业务结构、提升业务质量,承保业绩较快增长;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资产配置的稳定性、灵活性及前瞻性,投资业绩大幅提升。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新华保险一季报营收同比增长26.1%,业绩增长归因于投资类收益提升。公司受益于高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叠加债券市场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一季度公司实现投资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3%,对营收贡献比例达62.6%,带动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
有人欢喜有人忧。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一季度的净利润呈现下降态势。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70.16亿元、96.27亿元,同比下降26.4%、18.1%。中国平安与中国太保一季度净利润增速下滑,均和资产端表现有关。方正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许旖珊表示,这两家上市险企净利润表现不佳,预计是受短期利率上行、权益市场震荡等拖累投资收益所致。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中国平安短期业绩受到了债市波动拖累。“2025年一季度中国平安投资服务业绩29.8亿元,同比下降83.2%,预计一季度债市下跌对公司TPL项下债券公允价值损益带来短期拖累。”国信证券表示,2025年债券市场出现明显震荡,导致中国太保资产端收益承压。“截至一季度末,中国太保投资类相关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下降15.9%,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受资产收益下滑影响,同比下降89%。”
不难看出,投资收益依旧是左右险企业绩的“胜负手”。2025年一季度,中国人保投资收益122.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537.6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2.75%;净投资收益442.47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2.6%。
中国平安投资收益296.42亿元。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实现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3%,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0.9%,同比持平。
中国太保投资收益2.13亿元,投资资产281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投资资产净投资收益率为0.8%,同比持平;总投资收益率为1.0%,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新华保险投资收益97.72亿元,投资资产为16877亿元,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7%,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8%。
增量资金蓄势待发
险企的投资布局
记者留意到,在五家企业中,新华保险在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最高,达到 5.7%,同比增长 1.1 个百分点。对此,新华保险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司对投资组合的优化和市场机会的有效把握。据了解,新华保险落实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在权益投资方面,精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投资,相继举牌杭州银行、北京控股(H股),形成“股息+增值”的双重收益结构。同时,为加大服务国家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新华保险与中关村集团等单位,共同发起意向规模达100亿元的中关村战新基金。此前已成功落地实施联合发起的500亿私募基金。日前,新华保险再次公告,拟出资不超过100亿元(含)认购由国丰兴华发起设立的私募基金的份额,投资盈利稳定、估值合理或偏低的龙头公司。
中国人保在一季度投资业绩同样表现出色,权益投资与固收投资双向发力,实现投资收益122.18亿元。中国人保表示,得益于专业的投研团队对市场走势的准确判断,公司在春节前市场低位时果断加仓,精准把握了市场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实现了一季度权益类资产的正收益。在固收投资方面,中国人保加大交易力度,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在利率低点时卖出债券,在利率相对高点时加大长久期债券买入力度,有效提升了债券资产对投资收益的贡献。
保险资金具有来源稳定、规模较大、偿付周期较长的特点,是典型的“投资长钱”。记者观察发现,2025年以来,政策推动叠加险企业绩需要,险资入市持续加速,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显著提升。银行股成为险资配置的重点。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险企累计举牌了5家上市银行,包括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中信银行H股、杭州银行。
此外,业绩稳定的电气股也是险资重点关注的板块,3月18日,中国人寿发布重大资产置换公告,拟以其持有的电投核能26.76%股权认购电投产融新发行股份43.3亿股。交易完成后,中国人寿及一致行动人对电投产融的持股比例将升至25.054%,触发举牌。 本次交易不存在现金支付情况,是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人寿继2023年1月举牌万达信息后,时隔两年再次举牌上市公司。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再度提及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宣布近期拟再批复600亿元。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经批复两批险资长期投资股票试点,第一批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第二批1120亿元正在推进中。加上此次宣布的600亿元,合计批复总额将达2220亿元。
有业内分析认为,在资产端收益率承压与负债端分红险转型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具备入市的主动诉求。此外,2024年以来监管持续号召险资加大入市力度,并松绑了偿付能力约束,头部险企尤其是央国企公司积极性更强。中泰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葛玉翔表示:“持续低利率环境,险资前期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高股息权益资产尤其是港股高股息资产逐步获得险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