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概股回流的议题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并宣布深化跨境监管合作等开放举措。
同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极氪计划私有化并从美股退市,或成为此轮中概股回流的“第一股”。
业内认为,在美国滥施关税的影响下,中概股“回流潮”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当前国内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正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极氪拟从美股退市
5月7日,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极氪已发行全部股份。
根据吉利汽车公告,其收购所有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极氪股份及美国存托股票,建议购买价为每股极氪股份2.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66美元,该价格较最后交易日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13.6%,较截至最后交易日止最后30个交易日期间美国存托股票于纽交所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溢价20%。
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如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实现私有化并于纽交所退市。
值得一提的是,极氪汽车于2024年5月10日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迄今上市刚满一年。
对于极氪合并进吉利汽车一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将审时度势、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同时,我们仍将保持与美国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密切沟通与合作。”
极氪或成为美国滥施关税背景下中概股回流的“第一股”。
近期,在美国政府所谓“对等关税”的影响下,市场对于美方或将经贸摩擦延伸至金融领域的担忧持续升温,或将开启新一轮中概股回流潮。
这并非首次中概股“回流潮”。上一轮中概股潜在退市风险引发全球投资者关注是在2021—2022年。当时,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若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连续3年未遵守美国的审计惯例,将被要求从美国强制退市。2022年底,随着中美两国相关部门最终达成一致,这一争议问题得以解决,中概股退市风险暂缓。
国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8日,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不含OTC)总数为390家,总市值超9000亿美元。从市值分布来看,美国中概股市值分布高度集中,市值排名前1/4的个股贡献了超98%的总市值,其中前五大公司(阿里巴巴、拼多多、网易、京东、携程)占总市值比重约六成。
来自格上基金的数据显示,2018年时已有不少企业通过二次/双重上市回归港股,其中小米、美团、阿里巴巴等于2018—2019年之间回归,而网易、京东、哔哩哔哩、百度等17家企业于2020—2021年回归。
整体来看,经历了上一轮“中概股退市风波”后,大部分中概股特别是大型公司已经回流港股。
格上基金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以53只市值10亿美元以上的中概股为例,76%(市值占比)的公司已经在港股市场上市,包括“二次上市”的京东、网易、携程及百度等,和22家“双重主要上市”的阿里巴巴、百济神州、贝壳等。
在美上市的大型公司中,仅拼多多等少数大型股尚未回归,余下公司绝大多数为中小市值股。
高盛推算,有27家中概股符合回流香港上市要求,市值达到了1.4万亿港元,其中市值最大的6家公司为拼多多、满帮、富途、传奇生物、唯品会和极氪。
“如果中概股潜在退市风险落地,相关公司的短期交易活跃度将直接下降。中期来看,如果部分龙头公司回港上市,南向资金可能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格上基金研究员托合江表示。
“回流潮”再起?
与上一轮中概股“回流潮”类似,香港或再次成为中概股“回流潮”的首选。
4月1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目前,香港已建立便利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在港进行双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监管框架。针对全球最新变化,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其首选的上市地。
近年来,香港交易所针对中概股回流持续优化上市制度。2022年1月,港交所放宽和降低海外上市公司二次上市门槛,例如将具有非WVR的要求由市值须达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核会计年度的营业额达10亿港元),调整为市值达到30亿港元,且有至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良好合规纪录(或市值至少100亿港元,且有至少2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良好合规纪录)。
5月7日,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事实上,迎接优质中概股回流的大环境正不断优化。
国泰海通证券认为,相较上一轮中概股退市,本次中概股退市与过去有三点不同,其对于市场的短期冲击或相对可控:
一是多家头部中概股已实现同时在港股和美股上市,且已实现较多流动性的转移。目前,已有34家公司同时在港股和美股上市,市值占中概股总市值比重超七成。对于同时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未托管在香港中央结算的股份市值约1.9万亿港元,约占两地上市个股总市值的37%,占全部港股总市值的3.5%。近年来港股成交占比不断提升,例如阿里巴巴香港部分的日均成交额占比由2021年的19%提升至今年以来的38%,同期网易由30%提升至53%,京东由23%提升至37%,可见这些个股已实现部分的流动性的转移。
二是当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中概股回流港股提供便利性。
三是当前南向资金在港股中的定价权正在上升,港股通占港股总市值比重由2020年末的8%提升至目前的20%,2024年初以来更是成为港股市场的主要增量资金,有望为中概股回流港股提供源源活水。
托合江认为,面对中概股潜在退市风险,仅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和波动。中期来看,随着更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市场将迎来更多特色优质中国资产,如拼多多等,交投活跃度亦有望提升,迎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