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外卖平台还在跳通知;上午十点,会议刚开场,一把坚果一杯养生水已经摆在工位上。中式养生水,成了当代打工人的标配。
《健康无需“负重前行”:当代都市“碌”人的轻健康觉醒》显示,95%的上班族在工作间隙吃零食,47%希望靠饮食解压补能。
在此背景下,中式养生水,开始从小众走向刚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养生水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超350%,成为饮品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预计到2028年,这一赛道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百亿市场面前,各路玩家争相入局。元气森林、好望水以红豆薏米水入手,茶百道、奈雪的茶则以陈皮、桃胶、黑糖构建新茶饮体验。阿里旗下新零售平台盒马与同仁堂、李良济联手,尝试将药食同源的旧方,转译为年轻人日常可饮的新习惯。
但当爆发期来得过快,短板也随之暴露。高度重合的配方、概念先行的产品、难以复购的体验,推动这一轮“水替热”(即取代白水的日常型饮品)迅速走到洗牌期。
在规模将破百亿的市场预期下,谁能接住中式养生水“泼天的富贵”?
争抢百亿赛道,老字号也在入局
在养生需求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推动下,中式养生水正从小众补充品类,走向功能饮品的主流战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2018年至2022年,国内仅有4个品牌涉足中式养生水赛道。但进入2023年后,行业扩容明显提速,全年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0%;预计到2028年,这一赛道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马上赢数据也显示,中式养生水所在的植物饮料类目,2024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速达37.64%,在饮品各细分类目中排名第一,远高于即饮茶(无糖茶)4.1%的增长水平。
在这条增长曲线之上,市场参与者开始加速分化。
早在2023年初,元气森林就推出“元气自在水”系列,覆盖红豆薏米、红枣枸杞、绿豆等多个常见中式食材。该系列在2024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成为继气泡水之后的又一增长爆款。好望水则于同年推出“照顾系列”,陈皮水、桂圆水、薏米水陆续上线,仅半年时间实现破亿元销售。
养生饮料的热度迅速外溢到新茶饮赛道,茶百道、奈雪的茶、沪上阿姨、甜啦啦等品牌纷纷推出融合中药食材的茶饮产品,配方向温补、祛湿倾斜。一场以“口感+功效”双重升级为目标的食养实验,在新式饮品之间展开。
与此同时,跨界玩家也在快速补位。盒马打通零售路径,李良济、同仁堂等依托其中医药基因推出瓶装养生饮品,传统药企与零售平台的结合,正重新划定这一品类的产业边界。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入局养生水有多重原因。首先,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具备特定健康功效的饮品。中式养生水凭借“药食同源”的理念和天然原料,吸引了众多注重养生的用户群体。此外,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正快速扩张,这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机会。
“国家层面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政策和规划纲要的出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杨怀玉认为,在文化层面,中国传统社会长期重视食疗养生观念,使得以红豆、薏米、枸杞等为代表的中式配方更易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和认同。
这场比赛的竞争核心,也正从谁先入场转向谁能突围。
《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指出,当前中式养生水的消费决策影响因素中,选材(48.7%)、工艺(30.1%)与功效(25.6%)成为关键变量,远高于对“无糖”“清洁标签”等健康概念的关注度。65.5%的消费者表示会因“特定功效”选择养生水产品。
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品牌选择了各自的差异化路径:有的强调“古法熬制”与高端药材来源,有的则以性价比与饮用便捷性破局。但当下同质化倾向依旧严重,赛道虽热,洗牌已现。
杨怀玉指出,当前,中式养生水赛道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高度相似、口味趋同以及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等方面。
杨怀玉认为,针对这一现象,企业可从多个维度寻求差异化突破。其一,是深入挖掘不同草本植物的功效,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功能型产品,例如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或促进消化等。其二,是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历史文化背景,为产品注入文化内涵,通过讲好品牌故事提升消费者认同感。其三,是在原料选择和生产过程中强化可持续性理念,构建绿色健康的品牌形象,以此建立长远竞争力。
同质化加剧,养生水打起价格战
药食同源的风带火了养生水,但热闹背后,品牌们正陷入一场高维竞争。
“看似繁荣,实则是在内卷。”李良济研发总监蔡顺顺对时代周报等媒体表示。在他看来,当行业玩家纷纷涌入、产品大多围绕红豆薏米等熟知食材打转,所谓的“养生水热潮”背后,实质是同质化竞争的加剧。
当增长来自概念复制而非产品创新,行业就会迅速滑向同质化陷阱。
在盒马水饮研发采购清釉看来,这股热潮正在催生一类快产品:许多品牌尚未建立方剂逻辑和消费者理解,只是以“先做爆款、再做品牌”的路径不断复制,“其实很多厂家并不知道消费者到底要什么。”
这种路径依赖也促使部分头部渠道方选择反向操作,将专业性拉回产品起点。
清釉指出,从陈皮四神水、苹果黄芪水,到无花果亚麻籽、暑清元气水,盒马的养生水已经迭代至3.0版本。在她的定义中,这一代产品的核心是“水替”,“它要好喝、有方子,但价格也不能高得离谱。”
据盒马方面提供的数据,苹果黄芪水与陈皮四神水在上线两个月内销量翻倍,并一度冲上盒马植物饮料销量榜前三。
价格定位是“水替”能否日常化的关键。
“5.9元、4.9元,是我们最近一年陆续压下来的价格区间。”她坦言,若要成为真正具备复购潜力的“水替”,定价策略必须足够贴近用户日常饮水习惯。这一过程中,盒马选择放弃代糖、香精,通过与李良济共建原料体系、采用熬煮工艺、规模化生产等手段,完成了成本结构的重构。
蔡顺顺称,为了在不牺牲中药配方专业性的前提下提升适口性,双方对主推产品进行了多轮配方调试,同时引入“以甘代甜”的新策略,以麦冬、西洋参等食材的自然回甘替代传统甜味剂,“我们希望消费者喝到的,是东方风味的甜,不是添加出来的甜。”
产品的适口性之外,消费者更需要的是被理解的健康场景感。
在盒马常温食品研发采购川福看来,养生水之所以走红,某种程度上源于“水不再只是水”的消费心理。他观察到,相较无糖茶、低糖饮料等以功能成分为卖点的产品,养生水类饮品更强调情绪价值与东方文化的连接,“我们希望把产品做成解决方案,不只是解决口渴,更是回应健康焦虑。”
渠道策略方面,盒马并未押注某一个大单品,而是采取“多点出击”的矩阵打法。得益于自有渠道优势,盒马可以同时上线多个系列商品,覆盖季节与场景需求。例如,夏季主打“暑清”“五汁”系列,秋冬则将推出偏“浊汁型”的熬煮线产品。近期,盒马更是上新了20款养生水。
“水替在夏天讲清润,在冬天我们会强调滋补和厚重感。我们的整体策略是贴着节气做饮品。”清釉透露,新品研发已覆盖到2025年上半年,品类将进一步延伸至滋阴润肺等冬季典型需求。
在大健康赛道的纵深扩展中,中式养生水只是一个开始。当药膳成为年轻人的新日常,这条看似小众的中式养生水赛道,或许正孕育下一个食品工业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