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股权案》。
根据公示,博裕投资拟通过五期美元基金收购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下称“SKP”)的部分股权。交易后,博裕基金关联方通过财务投资间接取得SKP 42%至45%的股权。目前尚未公布交易金额。
界面新闻就收购案分别向SKP和博裕投资方面寻求回应,截至发稿未获得答复。
SKP将被出售的消息最早在3月底传出。彭博社报道称,博裕投资已经接近完成对SKP的收购案,金额40亿美元至50亿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289亿元至361亿元)。该报道同时称,2023年,北京SKP、西安SKP和成都SKP的销售额分别为265亿元、80亿元和55亿元。
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显示,2024年,SKP于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的四座城市的百货零售市场中,份额占比分别为10%至15%、15%至20%、10%至15%和0%至5%。
不管如何,SKP都无法回避全球奢侈品行业遇冷带来的影响。Audemars Piguet和A. Lange & Shne等奢侈腕表品牌在近期关闭西安SKP内的门店,而卡地亚开在北京SKP-S的门店已经停止营业。
恒隆集团和太古地产应对奢侈品消费遇冷的举措之一,是帮助提升奢侈品牌门店的体验丰富程度,例如提供面积更大的租赁面积为奢侈品牌开设旗舰店,其内部包含了餐饮和VIC私人沙龙空间。
相较于这些购物中心或街区商业项目,走百货路线的SKP以奢侈品牌齐全度高、店庆活动补贴力度大著称。尽管其近年开始更着重通过增加餐饮和艺术文化业务来丰富消费体验,并加入户外品牌、轻奢设计师品牌来丰富价位段。
但百货体系本身就有一定先天限制,而目前多处SKP的物业也不适合设立这种大型门店。
对于一家百货而言,电商或许是最能让SKP受益的领域之一。SKP至今尚未开通任何官方电商销售渠道。作为对比,英国的Harrods、Selfridges以及巴黎春天等海外奢侈百货公司早已上线面向全球的购物电商。
电商的意义在于带来新客流,而SKP较高的品牌齐全度是其吸引消费者的优势。例如近年走红的极简主义设计师品牌The Row就仅在SKP内设有中国官方销售点;一家中高端运动买手店的营销负责人则向界面新闻称,SKP在欧美享受品牌采买的优先权,甚至部分系列只供SKP挑选。
进一步延展,完善电商的另一面是建立更为完善的KOS体系(Key Opinion Sales),即关键意见销售。奢侈品牌会将店员打造成意见领袖帮助线上卖货,而SKP的独家品牌通常隶属旗下买手部门SKP SELECT,其店员会在社交媒体发帖揽客,但仍局限于传统的分享货品上新和折扣信息。
而整个体系的完善又离不开物流,这是奢侈品消费中较为敏感的领域。通过外送购得奢侈品是否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服务溢价暂且不提,对运送途中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在近期已让部分奢侈品牌为了规避责任,要求必须由消费者而非店员来下快递订单。
不过,博裕投资虽然曾接触过往项目间接与奢侈品行业接触,但参与像SKP这种直接与奢侈品销售的项目尚属首次。它擅长电商和物流的经验或许能为SKP开辟新的领域,但奢侈品向来强调线下,这是因为线下服务是其溢价合理的佐证。
考虑到博裕投资收购股权占比最高为45%,SKP商场内部的经营模式或许不会在短期内有太大变化。
商业项目的运营方式和思路与互联网公司不同,前者更着重长周期内对点滴变化进行累积,一个奢侈品牌开店前就要考察两三年,而互联网却多强调追逐热点和趋势。加入互联网思维,SKP在线下有可能会更快进行扩张和复制,但后续运营显然还要看双方如何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