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本是个普通的工作日清晨,对于众多领克车主来说,却遭遇了一场“噩梦”。
当日,领克App毫无征兆地集体崩溃,部分领克用户反映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座椅位置异常变动的情况。此次故障影响范围极广,涵盖了吉利缤越、领克等多款车型。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吉利副总裁杨学良迅速做出回应,午间在微博上表示“IT小伙伴们已经全力修复了”。领克官方也发布公告,承认是云服务器基础网络出现异常,并建议用户携带实体车钥匙出行,以避免因无法正常使用App而影响用车。
突然的异常让领克用户对智能车控系统可靠性的担忧。业内人士分析称,车企在大力发展智能化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云端服务,一旦云服务器出现故障,就如同房屋失去了根基,整个智能车控系统便会陷入瘫痪。
事实上,这并非这并非领克APP首次出现故障,去年12月13日,领克App曾因云服务器波动导致车控功能异常,当时客服仅回应“技术排查中”,未明确故障根源。
随着汽车智能化普及,手机App已成为车主远程控制、车辆监测的核心工具。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企业有责任确保服务安全可靠。多次突发异常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警钟,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时,必须重视安全冗余设计,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车辆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保障用户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新车“丐版”争议
新车上市遭受的诟病尚未消散,App再度崩溃无疑将领克推上风口浪尖。
4月下旬,领克900登陆上海车展,并于随后正式上市。作为领克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旗舰车型,凭借SPA Evo架构、三电机动力系统及“百变空间”等标签,领克900试图以“国产旗舰SUV颠覆者”的形象杀入市场。
前期大量预热造势拉足了热度,随着最终信息的官宣,“丐版”低价新车的出现让消费者有了“落差感”。
定价方面,领克900给出28.99万元至39.69万元的限时售价,看似具有一定吸引力,试图在高端市场中以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然而真实情况是,入门版车型价格虽低至28.99万元,但其动力系统仅搭载了1.5T双电机,在动力性能较弱。一些核心配置,如空气悬架、高阶智驾系统等,都集中在35万元以上的高配车型上。有网友称,其提前三个月预定的“旗舰车型”,到店实车竟比展车少了空悬、后轮转向和激光雷达。
此前领克900宣布,预售首日斩获8000订单,但超过70%的预订单集中在33万入门款,而这个版本悄悄减配了宣传中的双腔空悬和Thor智驾芯片,甚至没有预留改装接口。这种“看得见够不着”的配置策略,被网友吐槽“像极了智能手机时代的丐版陷阱”。
有汽车论坛就“领克900低配版值不值”展开讨论,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大阵营。技术派晒出配置对比图:领克缺失的电动门和后排屏幕,相当于砍掉了30%的科技体验。
“高价低配”,实际配置分布含金量高的技术倾向于高配车型,一系列质疑声让领克一直强调的 “科技平权”遭遇冲击。
被合并后引担忧
相较产品端的开局不利,市场对于领克更大的担忧在于其被合并后的发展。
去年9月,吉利控股发布《台州宣言》,宣布将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此后,吉利汽车(吉利控股旗下企业)宣布将几何品牌并入吉利银河,同时整合极氪汽车与领克汽车。
11月,吉利控股发布公告称,将向吉利汽车转让其所持有的11.3%极氪汽车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对极氪汽车的持股比例将增至约62.8%。极氪汽车将持有领克汽车51%股份,领克汽车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整合后将成立新公司“极氪科技集团”,旗下拥有极氪、领克两大品牌。
从股权结构来看,合并后极氪持股51%,领克失去独立运营权。这一变化标志着吉利内部从“品牌并行”的发展模式转向“极氪主导”的战略收缩。相较于极氪版图的进一步扩大,领克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支持正在压缩。
行业将这场合并形容为太子党输给了职业经理人"。
这一表述并非没有道理。
此前,极氪的核心人物是安聪慧,领克的核心人物是CEO林杰。
安聪慧1996年加入吉利,从审计员做起,历经等多个职位,2021年辗转极氪,一手推动其发展。相较安聪慧,林杰加入吉利的时间要早一年,他也是典型的吉利内部自我培养的高管,其长期掌舵营销条线,堪称吉利“元老级”人物。
合并后,领克品牌CEO由刘向阳担任,林杰的职务变为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用户委员会主任,负责用户体验与服务的全面提升,向集团CEO安聪慧汇报,此前平行的两个品牌一号位正式成为上下级。
失去独立运营权之后
双方合并后,领克失去的却不只是独立运营权。
领克诞生时,依托沃尔沃SPA架构,共享安全技术与制造标准,“沃尔沃同源”成为了领克的核心卖点之一,也为其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户基础。
随着领克与极氪的合并,沃尔沃不再作为领克的股东,这一变化对领克而言意义不小。沃尔沃的技术背书和高端形象支撑被削弱,领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部分与沃尔沃相关的品牌光环。对于老用户来说,他们对领克“北欧安全基因”的认同感面临削弱甚至崩塌。
合并后,为了避免产品重叠和内耗,极氪和领克对产品线进行了大幅精简。这一举措导致领克原本的产品规划被打乱,一些处于研发或规划阶段的车型面临调整或取消。有消息称,领克原计划推出的一款燃油轿车,由于与极氪的产品定位存在重叠,在合并后被搁置。
根据此前释放的信息,今年极氪科技集团计划发布5款新车,其中极氪3款、领克2款。新车代表着内部资源投资,从推新数量来看,极氪显然更受重视。
同时,技术自主性的流逝和研发资源的“争夺”是领克无法躲避的。极氪依托SEA浩瀚架构,构建了独立的电动化、智能化研发体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合并后领克在这些关键领域需依赖极氪共享,自身研发的自主性和投入受到了一定限制。
业内人士认为,这让领克在技术创新方面受到了制约,长期来看,必然影响领克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如果领克不能在技术研发上保持自主创新,将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极氪的纯电定位与领克的插混路线差异显著,品牌调性从“个性运动”向“科技豪华”的转变缺乏连贯性。
领克原本以年轻、时尚、运动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其车型设计和营销策略都围绕这一品牌定位展开。而极氪则主打高端纯电动,强调科技感和豪华感。这种品牌调性的差异,使得领克在合并后面临着用户认知混淆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在选择领克车型时可能会因为品牌定位的模糊而产生犹豫,这对领克的市场销售和品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另一方面,极氪主打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领克原定位20万元至35万元插混及燃油高端市场,合并后两者在25万元至35万元价格带形成内耗。
种种因素叠加,让领克面临的困境愈发严重,既要避免与极氪纯电车型直接竞争,又需在燃油车加速萎缩的市场中寻找生存空间,其“新豪华”定位在极氪的“科技豪华”和沃尔沃的“传统豪华”夹缝中愈发模糊。
由App引发的安全问题让领克陷入被动,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