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港股行情表现火热,截至3月13日收盘,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年内分别上涨16.96%、28.64%。与此同时,企业赴港上市的数量较去年同期激增。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年内港股市场共有12家公司完成IPO,同比增长71.43%,其中不乏现象级IPO项目。
“2024年初的时候,我们看到树叶的摇动,到了2024年底我们感受到了风的存在,那么今年我们是真正感觉到风来了。”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联席主管王亚军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比喻。他表示,融资规模整体上升,大型IPO项目的数量增长,且有规模的项目上市后交易热度高企,加上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回归,一系列迹象显示出中国境外IPO市场已经迎来实质性的复苏。
国际长线投资者回归中国资产
2024年中国境外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为448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了一倍多;而截至3月13日,2025年中国境外资本市场的融资额已经达到1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3倍。“从季节性规律来看,第一季度尤其前两个月在历史上都是融资的淡季。在淡季,我们还能看到如此繁忙的两个月,可以说境外IPO市场迎来拐点是毫无疑问的。”王亚军表示。
不仅是IPO项目活跃,3月11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司完成增资扩股计划,成功募资433.83亿港元(约56亿美元)。这是港股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增发。王亚军表示,较大规模的项目成功发行,且后市交易表现较稳定,很好地证明了市场的强度和韧性。
真正感觉到“风”来,还伴随着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回归。市场信息显示,今年港股市场已发行的较大型IPO项目中,国际长线资金的参与度都非常高。上市公司公布的基石投资者中不乏欧美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的身影。
“我们的确在近期项目中看到,国际长线投资者参与度有显著提升,远超2022年以及2023年的平均水平。这些国际长线投资者已经回到了中国市场,这对市场的复苏起到了基本面的支撑作用。”王亚军介绍。他表示,长线投资者要改变方向,需要很长时间的内部讨论和决策。对资本市场的方向有确定性结论以后,长线资金才会行动。而一旦长线资金作出决策,它们不仅买入的量很大,且持有的时间也会很长。
除了布局IPO市场,国际长线投资者的回归也体现在二级市场中。市场数据显示,目前长线资金在二级市场对中国资产的偏好主要集中在大盘蓝筹科技股上。
“还有一点我想补充的是,在今年境外融资市场迎来拐点之前,这些国际投资者,尤其是长线资金,已经空仓了两三年。在这一背景下,长线资金虽然在过去的几个月进行了一次爆发性的买入,增持的空间仍然很大,因此市场回暖的趋势是可持续的。”王亚军称。
市场复苏的逻辑在于基本面支持
在王亚军看来,市场复苏的底层逻辑在于基本面的支撑。
2024年9月24日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王亚军认为,这些是恢复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信心的基本保证,增量政策改变了其对中国经济和股票市场的预期。
其次,中国市场的估值给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当前中国市场的整体市盈率为12.7倍,相比之下标普500指数估值约22倍,MSCI印度市场约20倍。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其估值较其他市场折价40%左右,这本身就意味着很大的投资价值。最后,市场近期热议的DeepSeek等代表性事件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DeepSeek是一个科技突破,但它改变了整个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股乃至中国资产的看法。
根据已经发布的公告,多家消费类企业计划赴港上市。对此王亚军解读:“从风格上看,这次市场复苏最先启动的是消费类企业。2025年会是消费类股票的大年。”他认为,消费类股票商业模式更透明,受外部因素扰动的风险比较小,中国庞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消费潜力无限。因此消费股往往是国际资金底仓配置的首选。
与此同时,科技股有望贡献超额收益。王亚军比喻称:“消费类股票就像第一节车厢,火车头启动后会慢慢拉动各个行业陆续启动。当前市场中一些AI相关的科技初创企业,可能它们的盈利前景还不清晰,但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关注度和买入力度会越来越强。”
“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科技公司,虽然短期内公司没有盈利甚至是亏损,但其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如果看二级市场的话,恒生科技指数年初以来上涨近30%,比恒生指数走势更强。就是因为重新评估中国科技资产以后,国际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还有很多憧憬和期望。”王亚军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