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中白科技创新年”是由中国与白俄罗斯政府于2024年8月正式启动的双边科技合作框架活动。中白两国在哪些科研领域开展合作?哪些领域的创新成果将惠及世人?
白俄罗斯是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国。在主论坛现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化学与地球科学分院学术秘书长阿列克谢·特鲁哈诺夫带来主题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同实施超前发展理念的科技潜力》的演讲,以下为部分实录:
非常荣幸能代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出席2025年浦江创新论坛。科学决定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从国家、区域到全球合作,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各个层面。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最高科研机构。科学院实质上是一家科研实践型企业,下设100多家机构,负责组织协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旨在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技术潜能。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注重三项原则:1. 用集群式方法解决科研任务;2. 跨学科研究;3. 国际合作。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加速变动,国家间、人民间的科技合作对战略性、长期性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国际合作,白罗斯国家科学院已与多国签署合作协议,与6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达成伙伴关系,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在科研创新领域,中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中白两国之间,已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科学合作又有特殊意义。两国在基础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贡献,对社会繁荣、人民福祉具有深刻作用。
应当认识到,经济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应用程度。目前,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已与中国合作建立20多个科研中心、实验室。未来,还要构建科研潜能高度集聚的科研网络。双方也应该共同努力,打造科研创新合作空间,实行有效的合作机制,更新合作优先方向,打造跨国多学科合作共同体。
对于新的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的研发,以及分子和合成生物学,都是合作的优先方向。特别是后者,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目前,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在一些领域已经打下了接近国际前沿的研究基础:基因改造微生物、生产药物活性物质、用于合成药用化合物的蛋白质工程、癌症免疫治疗创新方法。
此外,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白俄罗斯已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软硬件系统,用于建模和预测。在环境监测地理系统方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具有一定优势。我们的模型能评估长期气候趋势,并提出建议。还能在地区层面快速预测天气现象,比如降雨量。这些模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白俄罗斯在南极还有科研站,每年都会在南极系统性开展以下相关研究:大气物理、水生生物学、气象学、地球物理监测。这些领域尚待深入研究,中白之间可以共享设施,为理解地球做出贡献。
白俄罗斯也是航天国家,在近地空间、卫星遥感、辐射防护等多方面已有成果。两国可以利用新技术产品,开展探月、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合作。
过去一年,中白两国深入合作,加快项目进程,相信在项目中期会看到实际成果。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还要创新机制,在优先领域实现超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