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城市安全如何保障?当基础设施日益老化,运维管理如何更智能?今天上午,隧道股份城市运营以“数字赋能,智领未来”为主题,举办第二届科技大会,集中展示了涵盖道路数字化管养服务的“空-天-地”协同监测预警、停车充电一体化综合运营服务等一系列在智慧运维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其中,国内首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的垂类大模型“智城+”,与新一代城市“韧性”智能应急保障系统作为两大核心产品亮相,为这些城市治理运行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共同构建起“智能决策+高效执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数字化新范式,标志着城市运维进入“全域感知、智能研判、精准调度、闭环管理”的智慧化新阶段。
基础设施的“智能体检医生”
“智城+”大模型是国内首个专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维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其基于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多模型底座,构建起亿级高标准行业语料库,整合百万份行业知识及自有业务数据,并融合百TB级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创新开发了“桥梁运维智能体”“应急指挥智能体”“智慧巡检智能体”等核心应用的技术升级与能力拓展。
桥梁运维智能体实现了对全国超3400公里交通路网中350万余个桥梁构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每年对4万余条病害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自动完成病害分类、分级评价和处置策略优化,推动运维业务实现“识别-评估-处置-闭环”的全程智能化,并保留了历史数据与技术专家等“老师傅”的宝贵经验。
应急指挥智能体全面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评估三大环节,构建城市应急管理的智慧闭环。系统能够在事前提早预警,精准掌握人、车、物等应急资源;事中实时识别5公里范围内救援力量,动态优化处置路线;事后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对各环节响应效率进行智能评分。这一闭环管理使得城市应急从传统的“被动抢险”根本性转向“主动防御”,大幅提升城市韧性和安全水平。
如果说“智城+”大模型作为智慧的“大脑”,负责的是分析与决策,那么城市“韧性”智能应急保障系统就如同敏捷的“四肢”,专精于调度与执行针对城市应急管理痛点。
该系统通过“路网视频联动+智能传感器”构建全天候感知网络,在无视频覆盖区域部署积水、温度等智能传感设备,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和智能工单派发,将险情发现时间压缩至“分钟级”。
创新应用的无人机视频采集技术攻克了弱信号区域定位、毫米级病害识别等难题,可自主完成高耸桥塔、斜拉索等人工难以触及区域的巡检;路网InSAR变形监测技术融合星载雷达、无人机与北斗等多源数据,实现区域路网结构微形变与沉降状态的时空连续监测,为越江大桥、城市快速路等重要设施提供形变早期识别与实时预警。
发现险情时系统可快速调度,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并借助可视化大屏实时掌控现场,实现全链路可溯、全环节可控的闭环管理。还能完整记录响应数据,自动生成评估报表,推动应急管理从事后总结向能力持续升级转变。在防汛防台实战中,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应急到位率达100%,处置效率提升8%。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智城+”大模型与城市运营智能应急保障系统的协同应用,共同构建了“智能分析+精准执行”的完整闭环,实现了从单一设施管理到区域路网协同、从被动应急处置到主动预测预警、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助力推动城市交通运维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构建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