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9月19日电(记者王鹤)“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聚合智能‘三大件’ 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出海新引擎。”在近日举办的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说,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不含整车制造部分的市场规模就将达到近24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产业加速融合形成聚合智能“三大件”
产业的融合和外溢效应正在不断释放。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整车企业中,小鹏汽车、奇瑞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一汽集团、长安汽车纷纷投身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产业。
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IRON在不久前的慕尼黑车展上展示了手冲咖啡技能。奇瑞汽车将旗下墨甲机器人开发的人形机器人Mornine(墨茵)投放到4S店担任“导购”。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的AE200-100型号eVTOL刚刚迎来了生产许可证(PC)取证的阶段性里程碑,有望在2026年正式完成适航认证。
智能辅助驾驶企业纷纷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的探索。知行科技成立艾摩星机器人,以事业部模式开展机器人的研发与商业化。地平线2024年拆分其机器人事业部,成立具身智能公司“地瓜机器人”。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早已深入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其中宁德时代投资数亿美元,成为eVTOL头部企业峰飞航空的战略投资者。
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富维集团与沃飞长空全面战略合作,发布了为其eVTOL产品打造的全新座舱“智能灵动舱”,将国内品牌豪华电动车的炫酷座舱功能“搬”上了低空飞行器。
“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过去彼此分离的技术到这一轮的技术创新时代,出现了深度融合趋势,打破过去不同产业各自发展的边界。”张永伟说。
“聚合”的本质: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
融合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形成共识。从英伟达到特斯拉,科技领头羊们正在全速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物理。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此前公开表示,未来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三大机器人应用即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和人形机器人。
最新消息是,特斯拉在其“宏图计划4.0”中将机器人Optimus提升至核心战略位置,马斯克预测,未来特斯拉80%的价值可能来自机器人业务。英伟达内部正在孵化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项目,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的技术路线。
“为什么我们要进入机器人行业?核心原因是,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链与供应链上高度重合。” 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告诉记者,在控制器层面,车规级控制器的可靠性、实时性与冗余能力,非常契合机器人尤其具身智能系统对“大小脑协同”的需求;在算法层面,我们在低算力平台上的工程优化经验,可复用于机器人环境。
张永伟表示,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聚合的本质是来自三方面的深度耦合:
一是技术同源。“三大件”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同的终端产品。
二是产业链相通。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重合度在60%-70%。感知部件、计算部件、算法模型、电池、通信、材料及制造等方面均有大量“共性”零部件。
“汽车是机器人的第一个母形态,是四个轮子的机器人。”地瓜机器人CEO王从说,做智能驾驶就是用一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构建智能化系统,做感知、决策、规划,这和做机器人一模一样。
三是应用融合。在应用端出现了“天地一体”的融合终端,以及融合终端一体化的融合基础设施。
比如小鹏汽车研发的机器人IRON已经在自家制造工厂“上岗”进行生产实训,有望实现商业闭环;再比如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与沃飞长空发布了共享出行的新蓝图,未来用户可乘坐曹操出行Robotaxi抵达换乘枢纽,无缝转乘沃飞长空低空飞行器快速到达终点。
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何时迎来“电动车时刻”?
张永伟坦言:“人形机器人处在发展初期,低空经济也在启动阶段,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未来,这‘三大件’将是拉动出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进入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赛道,现在这一时刻也许相当于2007年的移动互联网,或者2012年的新能源汽车。”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说。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分析称,通用机器人市场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类似智能辅助驾驶六七年前的“百花齐放”。
成本和可靠性等问题是新产业在早期阶段难以通过自身技术实现突破的。据了解,当前机器人成本大多处于 30万-100 万元区间,需要进一步缩减到 10万-20 万元区间;低空飞行器价格约为 2000万元,距离百万元目标区间仍有较大差距。
“机器人贵,因为行业发展初期供应链没有拉通,没有用工业化的方式提供支持其降本的制造体系。”张永伟说。
我国电动汽车销量用了不到5年时间由100万辆发展到到1000万辆,“电动车时刻”已成为产业爆发的代名词。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何时迎来这一时刻?
张永伟表示,应利用汽车供应链、产业链优势打造“三大件”的制造优势,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以共建模式形成产业合力,推动成本大幅下降,助力智能机器人在5年内迈入“电动汽车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