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灵巧手产业链A股公司瞄准方向积极布局

2025-09-18 01:02:00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据媒体报道,日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2025ALL-IN峰会上表示,Gen3核心攻关在“手与前臂”,再次凸显“

据媒体报道,日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2025ALL-IN峰会上表示,Gen3核心攻关在“手与前臂”,再次凸显“手”的战略地位。特斯拉发布的最新金色擎天柱(Optimus)机器人视频中显示,其灵巧手向精细化、仿生化迭代。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Optimus灵巧手工程量占人形机器人整机开发工程量的比重较高,是迭代核心。灵巧手优化完成将助力打通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落地“最后一厘米”。

灵巧手技术加速迭代

广东村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基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灵巧手技术壁垒高,涵盖硬件、算法与应用场景三大环节,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精细化操作和智能交互的关键部件,与机器人“大脑”直接相关,其感知与反馈质量直接决定了大脑模型的学习效率,可以说是机器人最重要的硬件之一。

政策层面正为灵巧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提到,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政策,为灵巧手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例如,今年2月份,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到,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加快突破机器脑、机器肢、机器体和关键核心部件,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创新。

“在政策利好、人工智能等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背景下,灵巧手行业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福州公孙策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詹军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灵巧手的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宽,已从工业场景逐步延伸至医疗、教育等多元领域;研究生态也更趋丰富,主体格局从早期高校、研究所主导的学术探索,转变为市场力量深度参与、企业主体加速崛起的产业化发展新态势。

今年以来,我国灵巧手技术更是加速迭代。例如,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发的F-TAC Hand,是国际首个同时具备全手高分辨率触觉感知和完整运动能力的机器手系统。此外,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内各大厂商纷纷展出新款灵巧手产品及技术,彰显出国内灵巧手技术研发的活跃。

“成本门槛的逐步降低成为灵巧手产业规模化的重要助推力。”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部分国产厂商已实现自主研发驱动电机、精密传感器等关键组件,摆脱进口依赖,并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实现灵巧手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为人形机器人整机压缩成本、走向大规模量产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独立价值来看,灵巧手可脱离特定机器人本体单独存在,通过接口适配服务于工业、医疗、生活服务等领域。这种一模块多场景的特性,使其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中需求最明确、商业化路径最清晰的核心部件之一。”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迪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灵巧手市场规模将达19.21亿美元,2030年将突破30亿美元。

产业链上市公司深度参与

机器人灵巧手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供应,包括空心杯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等;中游为机器人灵巧手生产制造;下游则应用于机器人本体,并进一步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

随着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产业链上市企业正积极布局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在人形机器人的机加工结构件、核心零部件、关节等模组、灵巧手零部件及组装、整机组装与应用落地开发方面具备订单。

“公司生产的发泡材料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及电子皮肤等柔性传感领域,公司将积极促进相关合作。”湖北祥源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动平台表示,在灵巧手腱绳方面,公司开发的腱绳产品已向多家机器人企业进行多轮送样沟通,已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常态化技术交流机制。

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机器人领域线性执行器、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及灵巧手精密零部件等产品已成功开拓国内外多家头部机器人本体客户并对部分客户实现小批量交付,进展顺利。

北京艾文智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曹辙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相关企业应聚焦核心环节创新,攻坚电机微型化、传感器高集成与算法优化,突破小型化与性能平衡瓶颈;推进核心器件国产化,通过集成设计与工艺优化降本,适配多场景需求;强化产业链协同,深化本土化供应链与生态合作,共同合力打通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落地“最后一厘米”。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