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深化改革 激发技术创新活力——专访中国机械总院董事长王德成

2025-09-17 03:00:00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从浩瀚星空到辽阔海洋,从大国重器到超级工程,从国防军工到国计民生……“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稳步推进,诸多重大突

从浩瀚星空到辽阔海洋,从大国重器到超级工程,从国防军工到国计民生……“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稳步推进,诸多重大突破背后,都离不开工业母机技术的支撑。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机械总院”)是一家以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五年时间,集团不仅在支持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还全面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双倍增”目标。

中国机械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德成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机械总院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级推行任期制契约化,以及股权激励等,积极与资本市场融合,激发了员工创新热情,展望未来五年,将继续锚定实现创新与转化能力再翻番。

“真空制造”突破

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中国机械总院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

王德成:“十四五”期间,我院紧密围绕相关领域的关键卡点与难点问题,在铸造、锻压、焊接和热表处理等核心工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装备。

这些装备实现了从传统有氧成形环境向真空一代成形环境的跨越式升级,标志着我国攻克了相关领域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也是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目前,我院自主研发的真空一代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与全球顶尖技术的同步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中国机械总院与12家中央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对于下一步的研发重点,您如何看?

王德成:我院与12家大型中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形成涵盖装备制造共性技术需求的创新清单,将通过共建基础制造共性技术研究院实现需求转化与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

这些需求具有典型性和前沿性,一旦实现突破,将横向推广到更多行业、更多企业。这种“需求牵引—共性突破—行业赋能”的模式,是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强化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发挥行业技术兜底作用的具体实践。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现代制造业创新范式。我院在此方面已开展一系列工作,不仅形成了针对工业母机的大数据集,还正在积极构建相关模型。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焊接等制造工艺过程,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母机、制造工艺过程的深度融合。这一发展方向潜力巨大。

任期制契约化

成国企管理重要抓手

证券时报记者:集团在“十四五”“双倍增”目标方面的进展如何?

王德成:在“十四五”期间,我院制定了科技创新能力与转化能力“双倍增”目标,并将其作为集团“十四五”首要任务,全力推动两大能力协同深化。

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定性概念,其能力表现需通过多个具体指标来衡量。为有效推动战略实施,我院将科技创新细化为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系列指标,构建了一套可量化、可衡量、可激励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相较于科技创新,转化能力的衡量指标更为直观,例如可采用销售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来评估转化成效。

我院将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均纳入二级单位的战略规划,以任期制契约化为重要抓手,将各项指标分解、层层激励考核。截至目前,多数单位转化能力在三年内实现倍增,绝大多数单位有望在五年内达成倍增目标。在创新能力方面,科研投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众多指标已提前完成,且超额达成既定目标。

证券时报记者:国企改革,特别是任期制契约化,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王德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安排。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本质上是清晰界定不同岗级干部人员的任期,并明确其相应责任,同时围绕这些责任构建起闭环考核激励机制。

在2020—2022年的三年改革行动推进过程中,围绕三项制度改革推行的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我院切实感受到了该举措的显著成效。我们将激励目标分为基本指标、挑战目标和摸高目标,一轮改革完成后,更多的员工愿意承担挑战目标,甚至摸高目标。

在2023—2025年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中,我院进一步将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全面推广至全员。截至去年,这项工作已完成超80%,今年将全面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一院两制”是集团具有特色的制度安排。请问这是如何与国企改革、“双倍增”目标结合的?

王德成:“一院两制”特别契合公益类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我院既注重创新工作,也重视成果转化,形成了两条并行的人才队伍序列。一是经营管理者队伍,通常负责成果转化及全面经营生产工作;二是科技专家队伍,由内部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各级研究员组成。

针对创新工作,我院依据创新需求,明确了创新体系中人员的专职化定位,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对于创新平台负责人,设立专门的考核机制,其考核薪酬水平可超过同级领导班子成员;若未完成任务,则相应扣减薪酬。通过这一创新体系考核机制,稳定了创新队伍,激发了有志于创新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成果转化,我院根据转化需求建立考核机制,按照专业化事业部、专业化公司、专业化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培育。

迎来了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好时代

证券时报记者:“十四五”期间集团实现了上市公司数量零的突破,并在三年内完成了四家企业上市。集团资产证券化有哪些经验?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王德成:作为国有原事业单位或公益类央企,我院曾经长期习惯于依靠政府提供资金与费用完成创新任务。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方式存在明显不足,成果虽丰,但缺乏后续转化资金支撑,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并实现良好应用,而且部分技术也需在转化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我院一直致力于探索解决资金问题、实现技术与资本结合的有效途径,力求取得突破。基于此,我院借助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同时开展骨干员工激励。

具体而言,由成熟的专业化事业部转型为专业化公司,并推动其朝着专业化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我院先后在焊接材料、认证检测、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多个方向组建了专业化公司。随着任期制契约化推进以及主业方向进一步深化明确,“十四五”期间,三年内实现了四家公司上市,并且这些公司上市后发展态势良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实践形成了良好示范,目前院内多个单位及更多骨干积极投身于新的专业化公司推进工作。

我院首家上市公司诞生于2022年,而早在2002年,我们便已组建集团内首家股份制公司,其股份制改造可追溯至1999年。20年的历程既是学习之旅,也有艰辛探索。不过,我们也看到,后续其他公司的上市周期大幅缩短,这背后是改革深化和制造业发展的结果,其核心离不开大市场的支撑与稳定大局的保障,让大家能够专心创新与成果转化,我们迎来了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好时代。

证券时报记者:您提及资本市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助力的关系,上市公司还肩负着回馈股东等责任。集团在投资者关系与市值管理方面有哪些安排?也请您谈谈集团对于“十五五”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望?

王德成: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我院始终严格遵循同股同权原则,对国有股权与社会股权一视同仁、同等尊重。

在内部管理方面,无论是推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还是实施严格的内部考核机制,都形成了完整且闭环的管理体系。更为关键的是,我院在规划年底红利分配时,会将其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统筹考量、同步推进。鉴于集团对二级单位、三级单位(其中包含上市公司)都有统筹的发展要求,这些单位的经营绩效都能得到有效保障。这一方面能满足集团发展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股东提供稳定、按期和较高比例的分红。

“十四五”接近尾声,“十五五”即将启航。在此,以理性思维紧跟市场反应,既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又依据国内市场需求设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是首要任务。过往经验表明,党建领航是首要原则,战略引领是推动全面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团结群众是宝贵经验。目前,集团“十五五”的“1+1+N”发展规划体系正在编制中,拟继续锚定“双倍增”目标,实现创新与转化能力再翻番。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