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110.15万亿元,万亿级企业达到15家;研发总投入1.73万亿元,研发强度创下1.95%的新高;持有专利总数达224.37万件,同比提升10.54%……9月1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24次向社会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十四五”以来,中国大企业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创新效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持续释放引领经济稳健前行的强劲动能。
榜单入围门槛连续23年提升
数据显示,2025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达110.15万亿元,较上年500强有所增加。同时,榜单入围门槛实现23年连续攀升,突破479.60亿元。这一持续上升的“准入标准”,既印证了中国大企业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也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在头部企业阵营中,“量级突破”趋势尤为明显。营业收入迈入“万亿俱乐部”的企业已达15家,千亿级企业数量更是增至267家,占500强整体比重的53.4%。
“‘十四五’期间,公司营运收入提前突破万亿大关,历史性成为全球运营商第一。”中国移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总连接数突破37亿,物联网卡连接数超14亿,全球率先实现“物超人”;数据中心布局也覆盖全量“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中国移动以10450.23亿元的营业收入,再度攀升1个名次,位列第14位。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表示,近年来,中国大企业的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头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与带动作用持续释放。
先进制造“扩容” 传统行业“提质”
从榜单来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围数量不断增加。2025中国企业500强有39家新入围或重新入围企业。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增加最多,共有6家新入围企业。
若将视角拉长至“十四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更为显著。新能源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3家增长至32家,净增9家;与之相对应的是,房屋建筑、住宅地产等传统行业的入围企业数量从56家降至32家,可以看出,产业资源正加速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领域集中。
“近两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已深度显现,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更关键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的业务收入与利润贡献占比均已突破40%。”朱宏任指出,中国大企业正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培育者与核心推动者。
创新从“数量积累”迈向“质量跃升”
数据显示,2025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73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创下1.95%的新高,近六成企业的研发强度同比都有所提升。从研发投入额来看,华为、比亚迪、中国建筑分列前三位,分别投入约1796.87亿元、531.95亿元、454.59亿元。华为一家投入占500强研发投入近十分之一。
高研发是中国大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以浪潮集团为例,近年来,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已从2021年的6%稳步攀升至2024年的9%,研发投入规模与技术转化效率同步增长。依托高强度的研发支撑,浪潮已突破面向新型计算模式的数据免转发存储架构等关键技术1000余项,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等多个领域。
数据还显示,2025中国企业500强持有发明专利103.96万件,同比增长16.86%,连续6年保持增长。同时,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50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正从“数量积累”向“质量跃升”转变。
“这些成果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企业长期深耕创新的必然结果。”朱宏任说,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彰显了我国企业的创新硬实力。如今,中国已在机器人、电动汽车、核反应堆、太阳能、无人机、高铁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跻身全球创新前列,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朱宏任同时指出,我国大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仍有一定差距。从以世界一流、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标准来衡量,我国企业仍处在多数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进程中,能够占据国际产业领军位置的企业亟待补充。
“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有距离,还存在原始创新缺乏等痛点。”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郝玉峰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