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沪光股份:一根线束背后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蝶变

2025-09-16 01:00:00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本报记者陈红 三十多年前,一把剪刀、一把剥线钳,让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光股份”)叩开汽车线束行业的

本报记者陈红

三十多年前,一把剪刀、一把剥线钳,让昆山沪光汽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光股份”)叩开汽车线束行业的大门;“十四五”规划启动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给公司带来转型机遇;如今,这家昔日的小作坊已完成蜕变——从传统手工制造升级为覆盖仓储、开线、压接、检测、总装的全流程智能制造模式,公司不仅打破外资核心技术垄断,更以“中国智造”成为全球线束领域的标杆。

近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日报》等媒体启动“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活动,沪光股份的五年蝶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这既是企业自身的跨越,更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

资本赋能:夯实发展根基

自1988年创立以来,沪光股份深耕线束行业37载,稳步走出“品质筑基—智能转型—全域扩张”的扎实路径。2000年起,公司成功进入上汽大众有限公司供应链体系并获其A级供应商资质,2008年启动智能制造转型,2015年切入新能源线束赛道,完成前期核心能力积淀。

2020年,沪光股份正式登陆A股市场,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成人礼”,更成为其撬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在此之前,尽管公司已打入众多车企供应链体系,但受资金规模限制,难破“零部件供应商”天花板。上市后,公司迅速释放“资本+产业”协同效应。2023年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延伸连接器产业链,打造“线束+接插件”一体化供应能力,公司从“卖零件”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型,成功拿下头部车企大额订单。

在资本赋能下,沪光股份进一步加码研发与产能布局。2024年初,公司审议通过关于“昆山泽轩汽车线束部件生产项目”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用于上海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议案。目前,该研发中心大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6年上半年可正式交付使用。沪光股份总经理金成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该中心将聚焦先进研发平台搭建,顺应行业技术趋势,加快高、低压线束总成定制化开发,同时推进生产线智能化与自动化设备研发,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影响力整体跃升。”

今年上半年,沪光股份各项布局落地见效。业务端,公司陆续取得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项目定点;加快线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开启多元化业务布局,成功切入无人机、电动割草机、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线束业务并实现小批量供货,构建起“1+N”发展格局。资本端,公司推出昆山泽轩汽车整车线束生产项目已取得注册批复,该项目将用于扩大新能源汽车线束产品生产规模,全面布局特种线束产品,推动整车线束配套能力升级。

金成成对记者透露:“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新领域线束的试产、量产与市场应用,力争实现商业化大批量生产;募投项目后续将结合定点新项目的产能需求逐步部署设备,以尽快达成全面生产目标,释放产能红利。”

资本赋能的成效最终转化为亮眼业绩。2020年至2024年,沪光股份营业收入从15.31亿元增至79.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7422.82万元增长至6.70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30亿元,同比增长6.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8.40%。

技术攻坚:突破行业难题

线束作为电气系统关键连接部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AI(人工智能)服务器、家电等多元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在沪光股份董事长成三荣看来,想要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实际竞争力,必须以技术破解行业痛点、适配多元场景需求,因此,公司发展始终围绕技术突破展开。

“行业进步离不开对‘卡脖子’技术的死磕”——这一理念始终贯穿沪光股份的研发进程。过去,汽车高压线束轻量化技术被外资垄断,传统铜制线束成本高、碳排放大且无国产替代方案。为打破困局,公司研发团队扎根实验室,历经数百次试验,通过新材料导入与创新设计,实现铝线束在乘用车规模化应用(“铝代铜”技术)——线束重量显著降低且电气性能稳定,既打破外资垄断,又契合“双碳”目标,为国内汽车产业链降本增效提供支撑。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2024年,沪光股份研发费用达2.58亿元,同比增长23.46%,成功研制出覆盖40A至600A的全系高压连接器。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2020年至今,沪光股份累计研发投入近10亿元。截至目前,根据天眼查APP数据,其专利信息有164条,覆盖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领域,筑牢技术壁垒。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沪光股份依托线束技术共通性实现新兴领域“从0到1”的突破。在低空经济领域,公司与无人机企业合作,交付百驾A系列、A50系列整机线束,开发C型机电池包线束,还拿下FF航空吨级无人机线束订单并小批交样;在作业类无人车辆领域,公司获得中大型商用无人割草机线束定点,交付近三百台产品;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公司为某AI头部企业供货,部分零件号出货近千套,并完成分拣搬运机器人线束首批送样。

沪光股份的创新并非局限于单点技术突破,而是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为核心,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系统。一方面,公司研发全系高压线束设备,推动超声波焊接等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另一方面,开发小平方铝线全自动化加工设备并达成量产,同时创新智能控制算法与数字化系统,深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完成多厂区安全建设、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升级,构建数字孪生车间与升级供应链平台,形成“基建—生产—供应链”三级联动,加速智能决策数字化转型。

此外,沪光股份进一步发力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据金成成介绍,今年8月份,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聚焦机器人产业,规划“一中心四平台”,深度参与机器人产业链布局,为企业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注入新动能。

战略落地: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线束行业正加速转型升级,轻量化、小型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国内龙头企业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竞争优势愈发凸显。

在此背景下,沪光股份以“双碳”目标与全球化战略为核心锚点,多维度开拓发展空间。在全球化布局方面,2013年公司在欧洲设立工程中心,提升国际化研发能力;2017年德国子公司成立,标志着公司全球化战略全面落地;2022年罗马尼亚首家海外工厂建成,有效降低跨国物流成本、缩短交付周期,直接推动欧洲车企本地订单增长。

全球化布局的成效持续释放,2024年沪光股份境外收入达2.28亿元,同比增长229.41%。今年上半年,公司设立香港子公司,依托区位优势探索新兴市场投资机会,全球业务版图持续完善。

在国内市场方面,公司以“属地化生产+快速响应”模式发力,重庆子公司定向服务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工厂高效对接华东车企等,叠加研发基建升级,稳固国内市场并支撑全球化布局。

绿色转型方面,沪光股份响应“双碳”政策,探索“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公司通过环保材料应用与轻量化设计,推动“铝代铜”技术在高压线束规模化落地,降低碳排放;依托“国家级绿色工厂”认证优化绿色制造体系,借助3D打印技术提升研发生产效率;部署光伏系统并参与绿电交易,全方位节能减排,目标打造行业领先“零碳工厂”。

展望未来,金成成表示:“公司将部署国外工厂高标准自动化产线,构建大数据监控体系,反哺研发创新、交付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提升;同时挖掘新兴市场机会,寻找优质合作标的,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行业转型节点,沪光股份这五年的发展是上市公司紧跟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线束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缩影。目前公司朝着“2025年营收超100亿元”的目标迈进,未来将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人形机器人领域持续突破,书写线束行业“中国领跑”新篇章。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