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上市银行探路转型新增长极:扩资产规模 增非息收入

2025-08-30 04:01:00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2025年A股银行中报披露季拉开序幕,盈利分化成为显著特征。 半年报显示,多家城商行实现两位数增长,如杭州银行(6009

2025年A股银行中报披露季拉开序幕,盈利分化成为显著特征。

半年报显示,多家城商行实现两位数增长,如杭州银行(600926.SH)、江阴银行(002807.SZ)等多家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超15%。而部分银行则受息差收窄与市场波动拖累,净利润增速呈现负增长。

在低利率环境、经济结构性调整及房地产风险持续出清的多重背景下,银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部分城商行依托区域深耕实现业绩突围,而息差收窄、资产质量分化成为全行业必须面对的共性挑战,如何在转型中寻找新增长极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命题。

多家城商行盈利高增

2025年上半年,城商银行成为上市银行盈利增长的“主力军”。如杭州银行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116.62亿元,同比增长16.66%。杭州银行方面称,2025年上半年,该行经营效益稳中向好,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的稳定增长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持续优化。利息净收入是该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25年6月末,杭州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结构继续优化,有效缓冲利差下行压力,实现利息净收入130.90亿元,同比增加11.22亿元,增幅9.38%;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5.1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3.26个百分点。

此外,江阴银行、齐鲁银行(601665.SH)、青岛银行(002948.SZ)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63%、16.48%、16.05%。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认为,部分城商行上半年盈利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以量补价推动净利息收入降幅收窄,低基数和理财增长带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回升;另一方面,稳增长政策托底经济、高风险行业敞口有限以及近年来积极的不良处置推动信贷成本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多家城商行盈利快速增长与其内外部因素有关。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城商行所处区域经济增长较好,信贷、财富管理需求旺盛,信用风险处于较低水平,为其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内部经营能力来看,部分城商行主动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合理扩大业务规模,并积极优化负债结构,控制资金成本,稳定净息差水平,保障利息净收入增长。同时,顺应资本市场发展推进金融市场、财富管理等业务,理财、基金销售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也通过包括债券投资在内的业务实现盈利,增厚收益。此外,强化风险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拨备覆盖率提升,信用成本降低。

与多家银行实现净利润增速两位数增长相对比的是,部分银行净利润增速为负。如贵阳银行(601997.SH)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01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9.05亿元,同比下降12.2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4亿元,较2024年减少1.92亿元,同比下降7.20%。对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贵阳银行方面指出,一方面是LPR利率下行带动新发放信贷资产利率下降,以及存量资产利率调降、资产结构调整等因素,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8.86亿元;另一方面,上半年债券市场整体走弱,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8.53亿元。

薛慧如向记者分析称,今年上半年中资银行盈利持续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家银行在客户基础、融资能力、风险偏好和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差异。

谈及利息净收入表现,平安银行(000001.SZ)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指出,今年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降幅显著收窄,核心原因在于2023年下半年起主动推进的业务结构调整——压降零售高风险业务。这一过程虽然导致贷款规模短期减少、利息净收入下降,但风险降幅更为明显,今年上半年零售不良生成额较去年减少近100亿元,风险滞后释放效应逐步显现。

多维度探索优化路径

无论银行盈利情况如何,息差走势依然是各家银行关注焦点。记者注意到,截至8月27日,在披露了净息差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净息差多较2024年年末有所收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项有志表示,短期来看,息差仍有压力,但下降趋势将持续放缓。未来,资产端将依托中风险中收益零售贷款上量、对公业务在“喘息期”优化量价平衡来改善;负债端则持续压降高利率存款、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目前对公活期存款占比38%、零售存款占比26%~27%,仍有提升空间,且已退出高付息成本行列,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补充道,银行未来将聚焦四大关键指标:一是息差,目标在股份制银行中稳居第二、三位,保持较行业30BP~40BP的优势;二是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虽当前有所下降,仍将维持行业前列;三是不良率,确保1.0%左右的真实水平;四是成本收入比,控制在26%~27%的全球银行业优良区间。同时,将持续强化资产定价、获客及风控能力,以4万多员工的高效人均单产为支撑,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平安银行的息差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的普遍探索方向。

“在低利率与让利实体的框架下,存量贷款重定价继续下探,票据与高等级资产收益率下行,同业利率中枢下移,净息差仍面临趋窄压力。但负债端大额存单利率和结构性存款成本逐步回落、理财收益率下调,有助于下半年之后边际企稳,整体呈‘先压后稳’的节奏。”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银行首先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在负债管理方面,提升活期与结算性存款占比,优化对公现金管理与代发薪生态,压降高成本负债比例与期限错配。在资产配置方面,增加高流动性、低风险权重资产与中长期利率债/准国债配置,利用久期管理与再定价缺口对冲波动,加大普惠、场景化经营贷等具备定价权与费率附加的资产。

某信用评级机构人士亦认为,当前银行需要更好地进行负债端管理,核心是前瞻性预判利率走势,并对存款政策做出适应性调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优化存款结构,增加活期存款、特别是对利率不敏感的核心存款的比重,适度降低高成本存款占比,在稳定负债端的同时降低负债成本。

某国有银行人士补充道,银行要优化资产主体、期限、国别和币种结构,提高生息资产收益能力。优化主体结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业务,深耕特定客群,避免低水平的“价格战”;优化资产期限结构,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通过更长的期限实现更高的收益;优化币种结构,提高对欧美高利率国家的资产占比并更多在低利率进行负债融资。

在息差承压的背景下,拓展非息业务成为银行对冲息差下降影响的重要选择。曾刚还建议,银行要做强托管、代销、结算与投行类中间业务,“息差+手续费”双轮驱动。

上述国有银行人士亦指出:“目前,我国主要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30%,相比国际大型银行明显偏低。例如,四家美国大型银行的非息占比分别达到57%、52%、54%、41%,明显优于国内平均水平。未来,要加快发展支付结算、投贷联动、财富管理等各类中间业务,不断提高非息收入占比。”

曾刚认为,在定价与精算方面,银行要实施基于RAROC(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的全成本定价,区分客户分层与产品分层,减少“价格战”导致的无效扩表;在风险与成本方面,要前瞻识别高风险行业暴露,稳定拨备覆盖,并持续推进数字化降本增效,压降成本收入比;在资本与久期方面,要用好永续、二级资本工具与表外转移,提升资本效率,并适度延长资产久期锁定利差。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