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上市公司因信披问题收到监管部门警示函。
日前,万马股份(002276.SZ)发布公告称,公司及相关人员近日收到浙江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浙江万马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下称《警示函》),公司以及多名高管均被警示。
《华夏时报》记者8月20日就此致电万马股份董秘办,接听工作人员表示会学习整改。公司在公告中指出,本次行政监管措施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公司将严格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告发布后,资本市场反应不大。从过往股价走势来看,万马股份曾在年初因搭上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价翻倍。
时任董事长已辞任
《警示函》指出,万马股份存在部分投资事项未及时经董事会审议并对外披露,部分投资项目重大进展情况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的违规行为。
具体来看,2022年3月21日,万马股份子公司与相关方签署《福清万马万华上下游一体化项目投资合同》,拟共同出资10亿元建设环保线缆高分子材料项目,其中万马股份子公司将持有项目公司60%股权。但是万马股份推迟至2022年5月21日才将上述对外投资事项提交董事会审议并对外披露。
随后公司又出现类似问题。2022年10月11日,万马股份子公司与控股股东控制的相关企业签署《青岛海控万马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约定子公司出资0.51亿元与上述关联方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万马股份迟至2022年11月17日才将上述关联交易事项提交董事会审议并对外披露。
2021年10月万马股份曾披露子公司与相关方合计出资5亿元成立产业基金,其中公司子公司出资2亿元,持有产业基金40%份额。2022年8月基金合伙人结构发生变化,万马股份子公司出资额调整为1.95亿元、份额升至70%,但公司直到2022年10月12日才公告该进展。
由于违反了相关规定,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浙江证监局决定对万马股份、时任董事长李刚、总经理徐兰芝、时任总经理张珊珊、董事会秘书赵宇恺分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涉及相关事项的时任董事长李刚已于两月前辞职。据万马股份6月5日公告,因工作调动原因,李刚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辞职后,其仍在公司担任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及其他在万马股份控股子公司所任职务。
针对监管处罚,万马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及相关人员高度重视《警示函》中所指出的问题,认真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落实,严格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年初股价大涨
公开资料显示,万马股份主营业务是电线电缆、高分子材料、汽车充电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汽车充电设备的投资与运营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力产品、通信产品、高分子材料、贸易服务及其他。
2025年初,万马股份股价大幅上涨。1月13日至3月19日,区间涨幅达到153%。公司股价上涨与人形机器人概念有关。据悉,万马股份在2016年布局机器人电缆领域,设立机器人智能装备事业部,目前已经有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相关线缆的订单,并已实现批量交付。
但是相关订单占比很小,公司在3月19日发布的股价异动公告中表示,“现有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线缆订单收入占比较小,且公司在该领域的业务发展前景,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机器人、机器狗在应用场景的开发和落地速度、客户产能释放规划,及公司的产品综合实力和市场进一步拓展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虽然股价大涨,但是由于去年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目前处于恢复阶段。
2024年,万马股份增收不增利,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同比增长17.46%;净利润3.41亿元,同比下滑38.57%。三大业务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其中电力产品毛利率9.92%,同比下滑2.32%;通讯产品12.31%,同比下滑5.91%;高分子材料毛利率13.24%,同比下降3.46%。
8月19日盘后,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72亿元,同比增长8.58%;净利润2.50亿元,同比增长21.80%。
需要指出的是,公司应收账款占比较高,2024年万马股份应收账款为53.7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3%;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为66.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1.8%。
万马股份对应收账款问题也进行了风险提示,“虽然公司主要客户的历史信用状况良好,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客户的财务状况恶化或信用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及偿债能力仍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知名财税审专家、资深注册会计师刘志耕告诉记者,一般来讲,这种情况下公司应该强化信用管理机制,如引入动态客户信用评估系统,对客户分级管理,收紧高风险客户信用额度,缩短回款周期,降低坏账率。同时还要优化催收与资金回收,调整销售与产品策略,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定期审计应收账款回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