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彻底剥离KPGlobal后,特步2025年中报盈利创历史最佳: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7.1%至68.38亿元,净利同比增21.5%至9.14亿元。
然而,光鲜数字难掩隐忧,2025年上半年,特步主品牌收入仅增4.5%,60亿元大盘仍靠跑鞋一条腿走路,占比超六成;索康尼虽飙出32%高增速,但7.85亿元规模仍不足集团营收12%,155家门店的渠道密度远未形成“第二曲线”支撑。
下一步,特步集团拟掷4亿元,开出400家DTC直营店,决心把零售命脉握在自己手中,但短期利润侵蚀与运营复杂度同步飙升。
特步已用“减法”换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接下来能否用“加法”跑出第二条S曲线,将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瘦身”后业绩再传捷报
8月18日,特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步”)公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之未经审核中期业绩。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特步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增长7.1%至68.38亿元;经营溢利增长9.1%至13.05亿元;普通股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达人民币9.14亿元,增长21.5%,创历史新高。
对于业绩超预期的表现,招银国际认为有三大原因:第一,未再录入K-Swiss和Palladium的亏损;第二,其他收入多于预期;第三,Saucony品牌运营杠杆效果显著(25年上半年运营利润率达10%,24年同期仅4%)。
关于第一点原因可以追溯到去年12月,特步在港交所公告宣布完成出售宣布完成出售KPGlobal,于出售事项完成后,KPGlobal集团不再为公司的附属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将不再综合入账至集团的账目。据了解,KPGlobal集团持有盖世威(K·SWISS)和帕拉丁(Palladium)两个品牌。
虽然KPGlobal仍为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丁水波家族所有,但剥离这两个品牌的原因是它们未能达到预期表现,拖累了特步国际的整体业绩,坊间也将特步的这一动作称之为“壮士断臂”。
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战略性品牌出售之后,特步集团目前仅保留了三个品牌:特步主品牌、索康尼以及迈乐。
同样是走多品牌道路,安踏凭借FILA和迪桑特等品牌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反观特步,其多品牌之路却在调整中逐渐收窄。
尽管特步国际在财报中明确将索康尼定位为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其2025年上半年的实际表现仍显现出明显的规模短板。
从收入维度看,索康尼所在的专业运动分部虽实现同比32.5%的增长,收入规模达到7.85亿元,但这一体量不足集团总营收的12%,尚未形成足够的支撑力;从盈利贡献来看,该分部经营溢利同比大幅增长236.8%,看似增速亮眼,但其绝对值仅为7860万元,占集团总利润的比例也仅为6%,盈利贡献度与“第二增长曲线”的定位仍有差距;另外在线下渠道布局上,截至2025年中,索康尼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仅为155家,渠道覆盖广度同样有待提升。
主品牌增长放缓
即便旗下高端品牌索康尼的市场占比正逐步提升,但特步主品牌的核心定位仍聚焦于中国大众消费市场,“家门口的运动品牌”这一亲民形象已深度渗透消费者心智,且集团在财报中也持续强化“中国跑步第一品牌”的战略概念。
但从2025年上半年的实际经营数据来看,特步主品牌的增长动能略显不足:收入仅同比增加4.5%,规模达60.53亿元;而2024年中期,特步主品牌同比增速为6.6%,2023年中期则超10%。
但在业内看来,过度依赖鞋类产品,或将带来多重问题,例如收入增长受限,在户外运动热潮下,对比安踏、李宁通过服饰品类拓展收入空间,特步增长天花板明显;同时,过度聚焦跑者,难以吸引关注穿搭、多场景消费的年轻群体,并不利于品牌破圈,也与行业“全场景运动生活方式”的转型方向脱节。
伴随中国零售市场的不断迭代,特步也在变化。其在财报里指出,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直接面向消费者(DTC)的战略布局,预计可在零售网络管理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透露,2025年计划完成100-200家DTC门店的布局,2026年将进一步拓展至300-400家,相关资本开支预计为4亿元人民币。
不过,转型过程中的短期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相较于依赖代理商的轻资产运营,DTC模式会显著增加企业的短期成本压力,并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华西证券在近期的一份研报中提到,短期来看,推进主品牌DTC战略的投入短期内因为冲回销售对业绩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更深入和个性化互动、增加品牌忠诚度、提升保留率,利于长期发展。
对此,特步管理层也给出了客观判断:尽管短期内DTC模式可能对利润率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幅度有限,且从长期看将推动整体利润绝对金额的增长,当前的阶段性影响属于战略推进中的时间差问题。
只是DTC战略的短期投入尚未转化为长期收益,鞋类产品单一依赖的风险仍在持续累积,而特步未来是否会通过战略调整实现品牌转型,或许仍需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