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橙
天空蓝
忧郁紫
玛瑙红
炫酷黑
深卡色
黎明
收起
下载APP
首页> 股市消息>

正文

长和中期业绩增长11%,英国电信合并亏损百亿港元,港口交易无缘今年完成

2025-08-16 12:00:00来源: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第一黄金网
摘要
本报记者张蓓见习记者黄指南深圳报道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01.HK)(下称"长和")于8月14日发布了2025年

本报记者张蓓见习记者黄指南深圳报道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01.HK)(下称"长和")于8月14日发布了2025年度上半年业绩报告,并于同日举行了中期业绩分析师发布会。

尽管公司报告基本盈利为113.21亿港元,同比增长11%,总收入达2406.63亿港元,同比增长3%,然而,反映公司核心盈利能力的EBITDA却下降了9%,为569.83亿港元,显示出成本压力与外部挑战的加剧。

与会分析师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长和主席李泽钜缺席长和中期业绩分析员会议,系其接任以来首次缺席,管理层未说明具体缺席原因。

本期业绩报告内容未提及计划出售海外港口业务的进展,亦未提到巴拿马港口的营运情况,但长和管理层于业绩会上作出回应。

上述分析师转述经营层表态,(港口交易)在未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及部门批准前,不会进行任何交易。即使今年内能达成具约束力的新协议,料交割不会在今年内发生。

净利下滑里的转身压力

尽管在收入端表现出稳步增长,整体业绩依然受到外部因素的拖累,凸显出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转型与平衡的艰难挑战。

上半年财报显示,长和的零售业务(以屈臣氏为主)增长了8%,港口业务增长了9%,基建和电讯业务分别增长了6%和5%。然而,财务及投资板块与其他收入下滑10%,直接拖累了整体业绩,导致总收入2406.6亿港元,仅实现3%的增幅。

深究背后,长和上半年EBITDA下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一次性项目所带来的大额亏损。财报中显示,集团因英国电讯合并案计提了超过100亿港元的亏损,成为负面影响的主要源头。

根据公告,长和旗下全资子公司长江和记电讯控股(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与沃达丰(Vodafone)于5月31日正式完成合并,成立新公司Vodafone Three(以下简称英国合并事宜)。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合并后的两家公司承诺在未来十年内投资110亿英镑,以创建欧洲最先进的5G网络。初期相当大一部分资金(13亿英镑)将专注于第一年的网络建设。

此外,预计合并将带来协同效益,到合并后第五年,每年将实现7亿英镑的成本和资本开支协同效益,并预计该合并将在2029年起,为长和现金流带来可观贡献。

长和集团副主席兼CKHGT执行主席霍建宁此前也对外表示,合并不仅为股东释放了庞大价值,还让集团即时回笼了约13亿英镑的净现金,这无疑将为未来业务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分析师指出,类似于此次英国合并事宜的一次性大额“账面亏损”,实际上是企业在战略重组过程中常见的财务调整手段,这类调整通常会暂时影响账面盈利,但并不影响实际现金流和现金储备。

分析师进一步强调:“账面亏损与收益并存的现象,是跨国企业在进行战略调整时常见的财务操作。企业通过短期会计成本换取长期资本效率,而此次合并便是通过资产优化、股东价值调整,直接为长和带来了13亿英镑的净现金回流。”

从整体运营来看,按IFRS 16前基准计算,长和上半年的基本盈利净额同比增长11%,达到港币113.62亿港元。

这一增幅的背后,是港口、零售和基建板块的强劲表现,以及长江和记电讯控股的优异业绩。除此之外,部分非核心资产的出售(如和黄医药)也为该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虽然期内商品价格回落和大规模保养检修活动影响了长和加拿大西诺沃斯能源公司(Cenovus Energy)的盈利贡献,但整体业务依然保持稳健增长。

然而,一次性亏损的计提使得公司根据IFRS 16前基准计算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扣除亏损后,普通股股东应占溢利为4.4亿港元。而如果按照后基准计算,扣除一次性亏损的影响,长和的每股盈利仅为0.22港元,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2%。

长和短期的净利下滑不是简单的企业困境,而是其转型中的“阵痛”期。

年内恐难完成港口交易

根据分析师透露,长和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黎启明在业绩会上坦言,出售海外港口业务的计划已引起中国、美国、英国和欧洲多国的关注。

目前,长和正在与财团成员进行深入讨论,并计划邀请中国内地的主要战略投资者加入财团。

黎启明指出,“为使交易能够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和部门的批准,财团的成员以及交易架构将需要进行变更(新安排)。集团打算预留充分的时间进行相关讨论,以达成新安排。”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和的港口交易涉及23个国家和43个港口,必须通过中、美、欧、英等多个国家的审查。而欧美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外资并购日益敏感。

他指出,交易最早由美资贝莱德-TiL财团主导,被质疑“将战略咽喉卖给美国”,引发政策与社会舆论压力。目前,独家磋商期已过仍未获批,长和需要“重置棋局”以提高通关概率。

“把中资国企纳入买方财团,可在欧美审查中弱化‘港资+美资’敏感标签,形成‘中国方案’以降低阻力。”柏文喜如是说道。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同样认同降低交易阻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引入内地投资者是为缓解长和港口在出售时所面临的监管压力,有助于顺利获得相关批准并稳定交易结构。

他还指出,长和出售港口业务若成功,将改变长和的收入稳定性与全球资产布局;若转为收缩战线,可能采取逐步减持、向国企或央企转让的路径。

于业绩会中,长和高层则是让投资者不必担心,公司的港口业务今年表现非常出色,即使今年内能达成具约束力的新协议,料交割不会在今年内发生。

针对交易周期的拉长,黄立冲认为周期延长意味着监管、估值谈判及战略利益平衡更复杂,短期不必然利空,但对长和后续战略布局和国际生存环境是一次深度调整。

柏文喜则指出,这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理性选择,长和现金流充沛,不急于“贱卖”。时间延长不等于风险扩大,反而意味着交易方正与各国监管进行更细致的结构设计,从而提高最终获批概率。

他强调:“市场已有‘交易成功率上升’而维持增持评级的声音。把重资产、强周期的港口换成现金,有利于长和集中资源投向5G电讯、零售与医疗健康等轻资产高成长领域。”

上半年财报显示,港口业务的收益达港币235.97亿元,同比增长9%。这主要得益于盐田港、上海港及亚洲和中东货柜码头的吞吐量增长了4%,而墨西哥和欧洲港口的仓储收入则增长了27%。

长和于公告中坦言,尽管整体吞吐量、货运量及转运量存在不小增长,但反映到收益段的增长仅有5%,主要由于转运货物比例较高,运费较低。

然而,得益于成本管控,港口业务的利润增速显著,在IFRS 16后基准下,港口业务的EBITDA港币87.19亿元及EBIT港币65.08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10%及12%。

2025年上半年,长和吞吐量增长4%,达到4,400万个标准货柜,其中本地货物和转运货物分别占65%和35%,与上年同期持平。

截至6月末,长和运营着295个泊位,预计下半年泊位数量不会发生变化,因吉赞港口和兰差彭港口分别新增泊位,而拉斯海玛和巴士拉港口则因合约变动减少泊位,整体抵消了新增泊位的影响。

长和于公告中预测,尽管全球贸易和消费需求受到贸易争议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港口业务依然有望实现全年盈利增长。随着亚洲及埃及新设施货运量的增加以及成本效益的提升,长和预计港口业务将在下半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第一黄金网APP
31 收藏


    相关阅读

    导航

    本站郑重声明:第一黄金网中的操作建议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据此交易,风险自担。